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新华社|青岛,终于站上了拐点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05-16 09:51

文 |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陈浩杰

青岛5.3%、北京4.8%、济南4.5%、郑州3.5%、西安2.8%、天津0.1%……在众多北方万亿城市中,刚刚过去的一季度,青岛的GDP增速可谓亮眼。

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投资、外贸等增长引擎不同程度降速的考验下,北方城市中GDP仅次于北京和天津的“第三城”青岛,经济能够平稳开局,6.1%的规上工业增速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GDP与规上工业在开年首季实现齐步并跑,得益于青岛近年来决战制造业初战告捷——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工业增加值3884.0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5%,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5.9%,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查阅青岛统计年报发现,这是2007年青岛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出现下降以来,时隔15年首次止降反升。

工业增长是城市发展回暖的反射镜。种种迹象显示,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的青岛,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拐点。

▲青岛五四广场及周边景色。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15年间制造业比重下降了44%

制造业比重是指制造业对于城市GDP的贡献占比,是衡量一个城市制造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从青岛发展历程来看,制造业占比的升降变化,成为这座城市发展兴衰的鲜明注脚。

工业一直是青岛的底色。青岛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又拥有以港口、机场、铁路等为支撑的畅达全球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因此突出的制造业及物流业优势,支撑了青岛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0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1615亿元,成为全国第九个“万亿”城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仅落后于深圳和广州。到了2015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8019亿元。

不过,接下来几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一路断崖式下降,到2018年已降为11390亿元。

随之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制造业对青岛GDP的强支撑作用不断减弱。2020年,青岛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为26.4%,2007年时这一占比为47.1%,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这一指标逐年下降,15年间下降了20.7个百分点,降幅近44%。

虽然从全国来看,受一些因素影响,制造业占比下降是普遍趋势,我国制造业比重从2011年起不断走低,到了2020年,我国制造业比重已从2011年的32.06%降至26.18%。

但就青岛而言,下降速度明显过快,幅度也明显过大,无疑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系列连锁反应:传统制造业优势的逐渐丧失、信息化产业发展浪潮中错失机遇、工业产值接连滑坡、城市地位不断下降……

这期间,青岛GDP不仅先后被宁波、无锡等城市赶超,与南京等城市的差距也不断拉大。

青岛主政者也深刻认识到:随着制造业的强引擎降挡减速,无论发展速度还是后劲,青岛与先进城市相比都“落后”了。

▲2020年2月17日,工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雷沃工程机械集团挖掘机车间生产。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向智能制造转型,重振制造业

2021年,为什么青岛制造业比重回升了?

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拐点的到来,有着多层次的原因,其中核心一点,是青岛最近几年对制造业的重振。

2018年,伴随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实施,青岛通过“腾笼换鸟”走上工业迭代之路,向智能制造转型,增强内生动力。

结合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2019年,青岛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力促高端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共生,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在政策激励下,青岛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也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支持。相关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1年,青岛制造业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增大。2018年为1.2亿元,到2019年猛增至7.1亿元,2021年更是突破了10亿元大关。

智能化和数字化为青岛工业注入强大活力动力。过去五年来,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40.73%增长到53.33%,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已达24.5%。

通过高度聚焦制造业,青岛这几年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从数据来看,每年都有比较大的新突破:

2019年,青岛工业投资增长20.2%,居全国前列,增速创6年来新高。与此同时,青岛工业技术改造增长29.7%,增速也创下10年来新高;

2020年,青岛工业增加值实现3268.38亿元,相比2019年净增了108.52亿元,一举扭转了连续两年的下滑走势;

截至2021年底,青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017户,较2017年增加448户,为近五年来首次突破4000户大关。

重回制造业主战场的这几年,青岛制造刷出了越来越强的存在感。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中,青岛跃居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7位。这是青岛连续三年实现排名上升。

继续烧旺制造业这把火

站在拐点之上的青岛,还在不断添柴加薪,继续烧旺制造业这把火。

青岛最近的一系列事关发展大局的的战略部署,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是其核心指向。

4月上旬召开的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锚定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定位,青岛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优先发展”,力争到2026年实现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30%以上。

优先发展体现在诸多“第一”上,比如,青岛“六个城市”定位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又比如,在今后推进的十项重点工作中,“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也被列为首位。

紧接着召开的青岛市两会上,青岛进一步提出,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进一步壮大实体经济规模,重塑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

4月27日上午,青岛召开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全面部署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并对47家首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进行授牌。

▲一颗小海藻做成大产业。明月海藻科技馆里的海藻标本。郑策 摄

“成为‘链主’企业,是对我们企业自身发展的肯定和支持,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企业的视野和站位,让企业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布局,真正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防向记者表示,从过去只能进行原材料加工,到如今对海藻活性物质深度开发和应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正成为该企业努力的方向。

每一个“链主”背后,是一个产业链的重新集结,是城市与企业的一场双向奔赴。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高端化工等24条重点产业链,青岛支持“链主”企业发挥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以点带面加速产业崛起。

▲青岛港前湾码头。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打造工业互联网新名片

层层加码制造业,全力打赢一场极为关键且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业保卫战,从直接原因看,源于青岛GDP的增长压力。

202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5年青岛GDP目标是过2万亿元,即今后5年平均每年要有1200亿元的增量。能否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就是青岛制造业能否扛起大梁。

伴随着2万亿目标的提出,青岛亮出了“工赋青岛·智造强市”的城市新品牌,展现出未来五年在制造业赛道上的的换道超车之意:通过工业互联网重塑青岛制造价值、再造工业强市名片。

工业互联网是青岛近年来一直努力打造的一张新王牌。2020年初,青岛提出,立足青岛制造业基础与品牌优势,深入推进互联网应用,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经过几年建设培育,青岛在工业互联网建设上已初具领先优势。

在最新出台的《青岛市工业互联网“四新领航能级跃升”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0-2022)》中,青岛再次明确,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引领,全面提升工业互联网建设能级,加快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助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观察人士认为,工业互联网有可能会成为青岛发展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浪潮。

从历史看,虽然青岛建市时间只有百年,但凭借制造业的优势,青岛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一直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半个世纪前,青岛有过“上青天”(青岛与上海、天津并称中国三大纺织工业基地)的辉煌。

上世纪90年代,以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一批国内知名品牌推动青岛成为闻名全国的“品牌之都”。

从“上青天”到“五朵金花”,两张名片在不同时期塑造着青岛独特的制造竞争力。工业互联网的新名片,能否承载起青岛制造的新希望?

虽然现在给出答案还为时尚早,但就眼下而言,站上拐点后,实现由恢复性增长逐步向常态化增长的转换,裹挟着创新与活力的工业互联网,有希望成为青岛借力突破的关键一招。

重振整个城市的精气神

青岛工业迎来标志性拐点,不仅为驱动青岛在城市竞争中争先进位提供了新动能,也让人们看到了这座城市扭转颓势向上生长的拼劲和韧劲。

经济数字变化背后,是青岛日渐强烈的发展诉求,以及不断引向纵深的深刻变革。

4月份以来,青岛接连打出的几个动作,让人对青岛的“变局”印象深刻:

出台“提振企业信心加快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政策包”,制定了三大类、150条政策措施,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与要素保障,以更大力度、更有效措施提振市场主体的发展信心,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召开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参加的高规格人才工作会议,调整发布新时期人才政策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对人才引进敞开大门,同时推进“揭榜挂帅”,激发用人主体和创新主体积极性,促进产才融合发展。

无论是捧出政策包还是打出人才牌,看上去招数都有些“过时”,但却不乏新意和诚意:

比如,在政策礼包中,统筹了市级、区(市)级政策,形成了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最大程度了解和享受政策红利;

又比如,人才政策中,紧扣24条产业链,强化了对头部企业和领办人的激励:对头部企业按需定制人才政策,将政策的制定权、话语权交给企业,从源头上解决人才政策与项目落地、企业发展“脱节”问题。谁是头部企业、谁在“补链”、谁是企业急需人才,由产业链“链长”、“链上”企业说了算。

观察青岛新的政策指向与目标行动,其突出特点是发展思路愈加清晰、发展措施走深走实。

可以说,站上这一历史性拐点,开新局的青岛,也是对自身重塑和再造的开始。重振的不只是青岛制造,更是整个城市的精气神。

来源:新华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