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青岛百发:打造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集群
2020-12-31 23:00

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明确在青岛等沿海7市布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超过100万吨/日。

青岛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7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城市用水主要依靠跨流域调水。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缺水的局面,青岛市充分发挥水质和科研优势,在国内最早开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目前,青岛已建成海水淡化产能22.37万吨/日,占全国已建成规模的近1/5、占全省60%。


把水资源掌握在自己手中

海水是水资源的重要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增加水资源供应,可以有效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矛盾,保障水安全。

青岛市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较快发展,涌现了一批在海水淡化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2013年,青岛市成立建设全域统筹水务体系的平台公司——青岛水务集团,负责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相关业务。

目前,青岛市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5套,设计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37万吨/日,占全国已建成规模的近1/5,占全省的60%。其中,青岛水务集团运营管理的百发海水淡化公司和董家口海水淡化厂设计规模均为10万吨/日,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两个海水淡化工程。

“向浩瀚的海洋要水!”走进位于李沧区印江路的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随处可见这条标语。来自胶州湾的海水,在这里源源不断地变成淡水。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海水淡化处理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前身是中外合资企业,2013年1月投产运营。

2014年,青岛水务集团收购青岛百发公司外方全部股份,该公司由青岛水务集团、青岛碱业和青岛市海润自来水集团共同出资经营,实现了由中外合资企业到国有企业的转身。此后,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根据外文工艺流程图,逐一梳理每一个阀门、水泵乃至细小接口等节点位置,分析研究并制定运营管控体系,掌握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近几年,通过改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海水淡化成本大幅降低。

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2016年建成通水,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及自主运营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由于关键技术和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打破了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的国际垄断,该项目淡化水成本仅为4.25元/吨,低于国内外同类项目30%~50%,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



淡化水成市政供水生力军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生产的海水淡化产品水水质,优于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106项指标要求,积累了丰富的规模化应用的做法和经验。”王仁堂在新闻发布会上说。

目前,山东省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主要用于海岛生活用水、工业园区用水及市政供水。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是全国首个主要用于市政供水的日产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也是山东省唯一一处主要用于市政供水的海水淡化工程,2014年在国内海水淡化企业中率先取得卫生许可证。

2017年,青岛市在省内率先颁布《海水淡化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规范》,根据海水淡化工艺特点,对海水取水水质、滤后水水质、出厂水调质后水质的特征指标规定了明确限值,一些指标限值严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设计日产能为10万吨,每天生产的淡化水相当于整个青岛市用水高峰期日供水总量的1/8左右。截至2020年6月,该公司已产8500万吨淡化水,相当于6个西湖的容量,极大缓解了青岛市紧张的供水形势。

除了市政供水,青岛百发公司生产的海水淡化水还“点对点”直供给周边大型企业,如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中石化青岛石化公司、沧海新城热力公司等。用海水淡化水替代自来水,既可以降低企业用水成本,还可以节约紧缺的淡水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根据《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2017~2030年)》,青岛市将确立海水淡化稳定水源及战略保障地位,逐步将海水淡化水并入市政供水管网,纳入全市水资源平衡供需管理,统一调配使用。到2020年,全市海水淡化产能达到50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对保障全市供水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

目前,青岛市年海水淡化利用量3500万立方米。据了解,今年青岛计划实施百发海水淡化公司二期扩建工程,再造一个10万吨/日的海水淡化项目。


抱团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增加本地水源供给、缓解本地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背后还潜藏着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是海洋经济的重要引擎,涉及离子膜、高压泵、压力回收装置制造、输水管网建设、浓盐水综合利用、饮用水品牌开发等多个环节。

为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青岛市规划了以“一谷一区一带”为支撑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体系,近期重点扩大海水淡化规模,中期重点发展海水淡化关键装备研发制造,远期重点构建科技引领的海水淡化全产业链条。

作为青岛市建设全域统筹水务体系的平台公司,青岛水务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设施运营企业,已完成海水淡化产业基本布局:与鲁信集团合作成立50亿元规模的海洋产业基金,以延伸海水淡化产业链;与天津膜天膜科技、上海联和科海材料科技、美国马文集团合资成立青岛青水津膜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拟在中德生态园建设超/微滤膜生产基地;今年3月,专门成立了海水淡化科技公司,统筹管理青岛百发和董家口两个产能10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1个污水处理项目和1个海水淡化膜装备制造基地……

然而,放眼全国,在打造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集群方面,青岛不乏竞争者。据报道,天津滨海新区海水淡化能力全国第一,拥有4家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企业,总设计规模31.6万吨/日,占全国的26.3%。滨海新区将海水淡化产业作为“十四五”时期重点产业,于8月2日成立天津海水淡化产业(人才)联盟,将全国海水淡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生产、工程建设及场景应用等优势资源汇聚津门。

8月4日,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在青岛成立。50多家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配套服务企业及有关科研机构成为首批会员,将打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领域“政产学研金服用”的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加快发展。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发展的最大优势在海洋,推动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必须把青岛这个龙头昂起来。目前,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体的海水淡化产业集群已初见雏形。山东省《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明确全省整体创建全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区,在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等沿海7市布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抱团发展之下,未来几年,海水淡化产业在缺水的胶东半岛地区或将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作为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为改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客水依赖度高的状况,青岛市在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合理开发水资源。

青岛市充分利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的优势,在国内最早开展海水综合利用。目前,已建成海水直接利用装置2套,年海水直接利用总量约14亿立方米,居全国前列。除了作为工业冷却水外,还用于做溶剂、还原剂、化盐、化灰、除尘、冲渣、冲洗、水产品加工、冲厕、热泵等方面。

青岛市早在2005年就制定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较快发展,涌现了一批在海水淡化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

2013年,青岛市成立建设全域统筹水务体系的平台公司——青岛水务集团,负责城镇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海水淡化等相关业务。

目前,青岛市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5套,设计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37万吨/日,占全国已建成规模的近1/5,占全省的60%。其中,青岛水务集团运营管理的百发海水淡化公司和董家口海水淡化厂设计规模均为10万吨/日。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公司设计日产能为10万吨,每天生产的淡水相当于整个青岛市用水高峰时日供水总量的1/8左右。截至2020年6月,该公司已产8500万吨淡化水,相当于6个西湖的容量,极大缓解了青岛市紧张的供水形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