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刘瑞玉:耕海探洋的先行者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11-15 08:27

今年11月4日是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和甲壳动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刘瑞玉的百岁诞辰纪念日。这一天,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行了纪念活动,刘院士的家国情怀、学术风范和科学精神,仍不断激励着科研领域的工作者。

资料图为刘瑞玉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供图

让国人实现“吃虾自由”的院士

受中国饕客欢迎的大虾(对虾)曾因长期依靠野生捕捞导致价格昂贵,现在,国人已实现“吃虾自由”。这一转变背后,离不开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的努力。

1922年11月4日,刘瑞玉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他高中就读于北平省立高级中学,老师们学识渊博,生物老师陈锡五讲课风趣又博采众长,为刘瑞玉打开了生物学的大门。1941年,刘瑞玉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生物系。1945年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和国立北平研究院。1950年,为发展新中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决定建立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前身)。刘瑞玉等从事海洋生物研究的科研人员迁来青岛,成为该研究室的骨干力量。这也是刘瑞玉一生最重要的转折。

自1952年起,在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民盟先贤童第周教授的倡导和建议下,刘瑞玉和发育生物学家吴尚懃开始进行中国对虾生活史和人工育苗研究。在他俩带领的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实现了对虾工厂化育苗的批量生产,促成了以对虾养殖为代表的中国第二次海水养殖浪潮,创下中国对虾养殖产量、出口量、育苗量三个世界第一。

刘瑞玉的科研成就不止于让对虾跳上寻常百姓的餐桌。2007年,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授予刘瑞玉“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刘瑞玉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为摸清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家底,刘瑞玉北上渤海,南下海南岛,足迹遍布中国海沿岸。2008年,刘瑞玉联合全国40多位专家编著的《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出版。《名录》记载了46门22629种海洋生物,为全世界提供了中国海洋物种最新的“户口簿”。2011年,89岁的他还主持了《名录》的修订工作。

耕耘海洋生物科研领域六十五载,刘瑞玉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21部,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等30余项。

“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的“方便面院士”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刘瑞玉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为了节省时间用于科研,他午餐只吃方便面,曾笑称方便面是他最感激的发明,他也因此获得绰号“方便面院士”。他每天早8时前到办公室,吃完晚饭后7点钟再回来继续工作,而且不休周末和节假日。即使到了七八十岁高龄,他还经常加班到晚上八九点,让许多年轻后辈都自叹弗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瑞玉参加“全国海洋综合调查”,负责底栖生态调查研究。80年代,他参加了全国、山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项目。有一次,刘瑞玉凌晨4点带着几个博士生赶潮,漆黑的码头离小船还有很远的距离,刘瑞玉带头第一个跳了下去,那年他68岁。

刘瑞玉说自己“活一天就要工作一天”。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秦蕴珊曾回忆,“有一次开会灯罩突然掉下来砸到刘瑞玉的脑袋,会议因此中止。但他到医院处理完伤口后,坚持头顶纱布开完了一周的学术会议。”

2012年4月中下旬,癌症晚期的刘瑞玉已经很虚弱,但他依然穿梭于数个城市参加学术会议。后来他住院了,期间还帮学生修改毕业论文并参加博士生的论文答辩。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李超伦回忆,“一篇150页的论文,答辩前一周给他(刘瑞玉),答辩前两天他还给你,都是一字一句地修改。”

刘瑞玉生活节俭,身为高龄院士,他出差坐飞机都是经济舱,即便偶尔乘坐公务舱,他也只报销经济舱的价格,自己掏钱补差额。为节约经费,他近90岁时出差仍不需要助手。但当别人有困难时,他会毫不犹豫解囊相助。汶川、玉树地震和各种捐款活动他累计捐了数万元人民币。2012年6月,他在病床上向中科院大学“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励基金”捐出100万元,奖励在海洋生物学领域成绩优异并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的学生。

2012年7月16日,刘瑞玉在青岛逝世,享年90岁。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今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举行纪念刘瑞玉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暨学术活动,共同追思先生的家国情怀、学术风范和科学精神,九三学社青岛市委员会等18家单位参加了此次活动。

来源:中国新闻报  综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科学家”微信公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