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青岛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问答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1-03-02 12:03

“十四五”时期,青岛步入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全新征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青岛谋划了怎样的发展蓝图,将有哪些担当作为?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岛将如何在变中争先、变中升级、变中发展,不断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本报独家专访了青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刚,就《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的时代背景、编制过程、指标体系、主要战略任务和落地措施等进行深入解读。

问: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是如何编制形成的?总体上有什么把握?

答: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于2019年7月启动,市委、市政府成立“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担任组长。一年多来,坚持“开门办规划”,先后经历前期调研、思路研究、纲要起草、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阶段,多次召开部门、区(市)和专家、企业家、商协会负责人座谈会,多方征求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同时结合“三我”活动广泛征集市民意见,是汇聚民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

规划编制总体上坚持“四个对接”,做到“两个联动”。

一是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根本遵循,全面融合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发展导向和政策措施,在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中谋划城市定位、贡献青岛力量。

二是对接专家智库意见。以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全球胸襟谋划和创意青岛,开门问策、集思广益。与国际一流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等交流合作,委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天津规划设计院、上海社科院等知名机构开展“十四五”专项课题研究。邀请王一鸣、李德水、江小涓、陈文玲、黄少安、史育龙、屠启宇等20余位知名专家为青岛发展和规划编制咨询把脉。组织各类专家咨询会、座谈交流会、学术研讨会30余次。

三是对接社情民意呼声。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金融家、商协会负责人、新经济创业明星作为规划编制的座上宾,建群、开会、走访、打电话,动员一切关心青岛、明白青岛的人为规划出谋划策,50余人的“十四五”规划商协会、企业家联络群常年话题不断。开通“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平台,结合“三我”活动,通过市政务服务热线征集市民意见建议,充分倾听百姓声音。

四是对接先进城市经验。赴长三角、珠三角、黄河流域、中西部等先进城市学习,交流“十四五”规划思路,充分借鉴上海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杭州发展数字经济、苏州主攻高端制造、深圳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西安打造欧亚班列集结中心、郑州规划中原科技城、武汉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成都打造产业生态圈和发展新经济等发展思路和举措。依托深圳体悟实训、上海专业实训资源,吸收南方城市先进经验。

五是与市专项规划有机联动。分两批安排了41个“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涉及开放、改革、创新等重要方面和卫生健康、人口发展、城市安全等重点领域。同步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区(市)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六是与国家和省规划衔接联动。系统梳理形成400余项“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清单,争取纳入国家、省规划盘子,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过程。

问: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的时代背景、历史方位有哪些新特征?

答:从时代背景看,“十四五”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变”字,青岛面临的时代背景、发展环境、历史方位都不一样,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纵观全球,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化。放眼中国,“十四五”时期恰逢“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立足青岛,过去五年形成的一系列发展优势将进一步释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开启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宏伟蓝图,让青岛站在了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为青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青岛未来发展面临着三大机遇。第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叠加,为青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城市能级拓展了战略空间,“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成为广泛共识。第二,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等重大平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为青岛汇聚全球要素资源、集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协同提升、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率先起势,为青岛发挥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协同烟潍威日共同构筑中日韩深度合作“胶东渠道”,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带来了历史契机。

从历史方位看,自2021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青岛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呈现出五个新的趋势性特征。第一,新旧动能转换进入关键期。我市动能转换初见成效,但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不强,传统产业比重较高,新兴产业发展不快。面对新发展格局,青岛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更多发挥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推动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第二,工业化城镇化处于提升期。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处于中后期,深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空间依然广阔,制造业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城镇化进入以建设青岛都市圈、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新阶段。面对产业链重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率先发展以及培育强大国内市场的背景,青岛要坚持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快实施制造业振兴计划和更加积极的人口、人才政策,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第三,生态文明建设处在攻坚期。在“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态文明制度还不够完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仍然突出。青岛要从促进“三生融合”、城乡协调发展的全视角,保护好生态这个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第四,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期。我国外部发展环境改变、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高质量转型,对新时期改革开放提出了新命题、新要求。青岛要对标南方城市,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将改革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化作城市的精神素养和行为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动力。第五,各类矛盾风险处于高发易发期。青岛要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提高防范安全风险的能力。

问: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指标体系与以前的五年规划有何不同?

答:规划指标体系的变化,对应的是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格局之变。在近几次五年规划中,“十四五”在指标体系上的改变,算得上是比较大的。青岛要考虑的,就是怎么在变中争先、变中升级、变中发展。

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展指标体系设置主要考虑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契合,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5大类22项指标,力求充分体现“十四五”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青岛发展的实际和特色。

一是突出延续性和创新性。《纲要》指标数量比“十三五”规划少8个,有14个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沿用的指标,8个是“十四五”新增指标,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

二是突出结构优化和质效提升。《纲要》设置了“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指标,以更好引导全市深化动能转换,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设置了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旨在引导全社会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努力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经济增长密度和综合产出效益。

三是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设置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人均预期寿命等指标,力求覆盖每类群体、每个阶段,引导扩大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有温度、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让全体人民充分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四是突出引导和约束。在22项指标中,有15个为预期性指标、7个为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是要强化政府职能,确保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力量得以实现,比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等。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发挥重要支点和重要战略链接作用?

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青岛拥有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节点”价值,也是东向日韩、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在国际大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青岛将聚力四大举措,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连接。

一是聚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高端商业载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地标。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加快实物消费提档升级,发展高端消费品市场。加快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发展时尚经济、IP经济、首店经济、免税经济、夜间经济、绿道经济、地铁经济等消费新热点。

二是聚力打造多式联运组织中心。统筹海陆空铁“四港联动”,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放大日韩商品进入亚欧大陆市场枢纽功能和亚欧腹地国家面向亚太市场“出海口”功能,打造面向全球买货重要上岸点。争取建设国家多式联运战略节点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与西安、郑州、乌鲁木齐、成都等集结中心互联互通。完善交易、结算等组织服务功能,打造统一多式联运和物流运营中心。

三是聚力建设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城市。推进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争取设立中日韩共同投资基金,争取设立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积极创建中日韩消费专区。争取经青岛港中转出口货物启运港退税政策,推进海港、空港与日韩主要口岸“多港联动”,实现日韩空中航线“公交化”,建设中日韩“海陆海”跨境电商高速物流通道。争取缩短外籍人才申请居留和签证许可时限、开展海外高端人才薪酬汇兑便利化试点。

四是聚力推进两大高能级开放平台先行先试。推进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两大开放载体功能叠加、联动发展,创新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机制,引领全市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有哪些重大举措?

答: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全球城市、中心城市和海洋专精城市的综合体。以海为媒、向海图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青岛的战略目标。面向2035年,青岛将加快推进海洋攻势,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昂首挺进世界城市体系前列。

一是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以国字号海洋创新平台为依托,加强海洋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组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建设海上综合试验场,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二是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发展服务于航运贸易的专业化融资、保险、结算业务。三是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发展高地。以产业升级、应用研究为突破,形成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和体系,打造国际邮轮母港,培育和引进各类海洋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总部,打造国内一流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基地、优势突出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四是建设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统筹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和青岛蓝谷等陆海资源,构建深远海协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五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先行示范区。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参与国际海洋法律、规制、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成立东亚海洋合作组织,将海洋元素更多融入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塑造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海洋文明。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动能方面有什么考虑?

答: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十四五”规划《纲要》围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聚焦四个方向系统谋划部署。

一是聚焦产业地理重塑。围绕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促进生产要素集聚,规划中提出构建三大产业组团和三大总部片区,其中龙泉—姜山、上合—高新区—南村、董家口三大产业组团主要承载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浮山湾、金家岭、唐岛湾三大总部片区将加快集聚现代金融、国际贸易、海洋经济等总部机构,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二是聚焦组织方式变革。将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核心抓手,加快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搭平台、拓场景、建生态,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支持卡奥斯建设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国内知名的垂直行业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全面开放产业场景,持续开放城市应用场景,促进企业、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到2025年,全市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40个以上行业领域,集聚服务全球10亿用户和1000万家生态资源方。

三是聚焦优势领域突破。围绕重点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高核心竞争力。聚焦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高端化工等五大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优势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3000亿元。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高端商务会展、工业设计和软件信息四大生产性服务业和滨海旅游、时尚购物、医养健康、影视文化四大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全面推进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四是聚焦新兴产业培育。着眼长远谋划布局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兴未来产业,按照知识密度高、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标准,重点突破以下三个方面。加快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航空航天等七大新兴产业,创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线上服务、新金融服务4大领域18类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建设新经济业态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区和生态创新区。前瞻布局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极地深海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

问:“十四五”期间,青岛发挥数字牵引作用,在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答:人类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这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为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发挥数字牵引作用,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单列一章,提出四项重大举措。

一是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双千兆”城市,实现5G网络全域覆盖,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提升大数据中心存储能力和数据服务能力,加快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二是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推进数字产业化,夯实5G、物联网、集成电路等关键基础性产业,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核心引领性产业,培育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应用性产业,超前布局量子通信、超级计算等高端前沿性产业,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产业数字化,聚焦“7+N”重点领域,深化“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发展智慧物流、数字化设计等数字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智慧旅游、数字创意等数字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园区和示范基地。

三是建设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府。加快建设城市云脑,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更多场景“一事全办”“智能办”。健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开发利用、隐私保护等政策体系、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十四五”重点实施数据驱动工程、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城市云脑建设工程。

四是建设智慧互联的数字社会。突出推进“互联网+”移动办事平台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教育工程、智慧医疗工程、智慧旅游工程、智慧物业工程、智慧公安等重点工程,建设数字社会。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在引领区域发展和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发挥龙头作用方面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答: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十四五”时期,青岛将抓住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重大机遇,发挥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提升综合服务能级,协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共建胶东经济圈,打造世界知名的青岛都市圈,引领形成“一群两心三圈”发展格局,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

一是唱响济青“双城记”。强化济青两大中心城市联动,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实现集约发展、联动发展、互补发展。突出“四个共建”,即共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枢纽,打造齐鲁统一大市场;共建新时代改革开放高地,协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建设;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最强引擎,打造济青科创制造大走廊,构建以十强产业为主体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共建现代化城市群典范。

二是打造胶东经济圈。发挥青岛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推动与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强核聚群、抱团发展,打造胶东国际朋友圈、高效交通圈、绿色生态圈、互补产业圈、幸福生活圈,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创新中心、面向日韩的开放门户和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是建设现代化青岛都市圈。推进青岛、潍坊、日照和烟台的海阳、莱阳等率先同城化发展,推进青岛中心城区与海阳、日照、高密等周边地区市域(郊)铁路通达,规划建设青岛—潍坊临空临港协作区、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问: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应采取哪些重大举措来推进?

答: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十四五”时期,青岛将主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力建设创业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持续高水平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一是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体制创新统筹青岛蓝谷和古镇口融合区发展,打造国家海洋科学城,引领建设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带动胶东经济圈共建区域创新体系。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引领构建实验室体系,推进一批大科学装置和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并形成集群效应。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聚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空天海洋、信息科学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梯次培育更多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

三是建设人才荟萃的青春之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青岛菁英”人才工程,向一切人才敞开大门。比如,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外国人居留制度,精准招引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未来之星”培养工程、在青高校“蓄水池”计划、企业家“星火”接力计划、工程师梯队建设计划、“岛城工匠”培育计划等,多层次培养青年人才。完善人才生活“关键小事”服务机制,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系统性优化聚才环境。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技创新、编制使用、职称评定等更大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鼓励高校建设独立法人的技术转移转化基地。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征程中,从城市空间规划上有哪些新的战略举措?

答:“十四五”时期,青岛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统筹考虑现代化大都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促进城市空间重塑,打造更具竞争力、更具发展活力、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际湾区。

一是聚力打造环湾都市现代化主城区。统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区发展,提升人口集聚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优化城市中心体系,强化总部商务、金融贸易、创新创意、时尚消费、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打造新时代引领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主城区。传承老城区百年历史文脉,复兴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打造精品城市空间。

二是聚力发展环湾都市三大主城片区。精致发展黄岛主城片区,提高产城融合发展和城市服务配套水平,打造青岛新一个百年发展的国际化城区。推进即墨、胶州两个主城片区加快融入环湾都市区,加快集聚人口,促进产城融合,打造联系青潍、青烟协同发展的环湾都市区核心组团。

三是聚力建设环湾都市四大战略节点。坚持网络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建设蓝谷、董家口、姜山、南村四大功能性战略节点。推动蓝谷科教产融合发展,集聚全球一流海洋科教资源和人才,打造现代化滨海新城区。推动董家口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集聚提升临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宜业宜居现代化新港城。高水平建设姜山、南村两个重点镇,打造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家电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现代化小城市。

四是聚力建设平度莱西两大综合性节点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内通外联,强化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保障,提升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和生态涵养功能。推进平度跃升,建设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和青烟潍一体化发展战略支点。加快莱西崛起,建设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和青烟威协同发展战略支点。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在提升城市品质上有哪些考虑?

答:提升城市品质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青岛将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从城市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约利用、市民方便宜居多维度同时发力,打造有温度、有气质、可阅读、可触摸的品质之城。

一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以紧凑集约、疏密相间、功能复合理念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加强城市空间利用,树立小街区、密路网布局理念,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新城镇设计加强风貌管控。因地制宜建设“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山体公园”,规划建设骑行、步行和复合类慢行系统。提升社区居住、就业和公共活动空间品质,打造“15分钟生活圈”。推行“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二是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优化老城空间结构,有序推进市南西部片区、市北邮轮母港区、老四方工业区、李沧楼山片区、崂山株洲路片区和沙子口片区、城阳流亭机场片区等区域转型发展,催生新资源、新消费、新制造。实施旧园区、旧厂房、旧市场等改造工程,加快老旧小区品质化提升。

三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下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坚持依法管理城市,推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城市环卫、供水、供气、供热能力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优化市政道路空间及设施设置,强化交通综合整治,治理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提升户外广告招牌和夜景亮化品质,构建物业服务企业诚信体系和竞争机制。在重要城市街区、公共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场所等领域,建设公共多语标识系统,全面塑造国际城市形象。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

答: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建设青岛等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青岛面向日韩、辐射沿黄,联通欧亚大陆,是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重要门户,具备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资源禀赋。“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建设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

一是提升国际海空枢纽功能。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向深水化、绿色化、智慧化、陆港网络化提升,推进现有码头泊位功能调整和技术改造,实施前湾港区泛亚码头、董家口港区干散货码头等重大工程,加强喂给港支线网络建设,打造枢纽港、贸易港。五年内港口集装箱直达航线增至200条以上,集装箱中转规模突破500万标箱。提升胶东国际机场国际枢纽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密开发洲际直航客货运航线,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和国际知名航空物流公司,建设国际航空邮件集疏分拨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国际快递中转口岸。加快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开展二期工程规划研究,推动即墨、平度、莱西通用机场和各类直升机起降点规划建设。

二是建设“四网五向”铁路交通网。推动干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完善货运铁路网,提升京津冀、东北三省、沿黄流域、华中地区和长三角五个方向快速通达能力,实现3小时抵达京津冀、长三角。比如,规划建设青岛—日照高铁、青岛—平度—莱州铁路等,以及即墨—海阳、董家口—日照、胶州—高密3条市域(郊)铁路,推进建设青岛—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铁路、潍烟高铁、莱荣高铁等铁路,构建胶东高铁环形通道。

三是完善“五纵五横六连”高速公路网。畅通半岛城市群城际通道,续建董家口—梁山高速、济青高速中线潍坊—青岛段,新建明村—董家口高速。开展既有高速公路扩容、技术等级提升,推进青兰高速双埠—河套段、青兰高速河套—黄岛段和沈海高速南村—日照界段拓宽改造工程。到202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900公里。

四是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建成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西延段)、4号线、6号线一期,加快8号线(南段)建设,推进轨道交通三期规划建设,实现轨道交通主城区基本成网,环湾都市三大主城片区框架搭建,城区联系更加顺畅。到2025年,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352公里。目前,市发展改革委正在全力报批轨道交通三期规划,推进新的轨道交通线路开工建设。

五是优化市政路网体系。加快构建功能清晰、级配合理、布局均衡、内畅外达的市政路网。建设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推进杭鞍快速路二期—辽阳路快速路、唐山路快速路、银川路快速路等快速路建设,实现快速路系统“成环成网、互联互通”。推进长沙路、安顺路、唐河路、株洲路、嘉陵江路、珠江路等主干路建设,打造高效畅通主干路网。

问: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将人的全面发展单独成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有哪些考虑?

答:人口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底蕴。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强化人口发展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并将人的全面发展单独成篇,综合施策,构建适配城市功能的人口发展格局。

一是实施积极的人口集聚策略。扩大人口规模,落实国家生育政策,健全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权益保障、0-3岁婴幼儿托育政策支持体系,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倡导“来了就是青岛人”,到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人。优化人口结构,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青岛就业创业。打通人口管理、就学升学、生育健康、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系统,推动人口数据智慧应用。

二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加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供给,新建、改扩建180所幼儿园和200所中小学校,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特色高中、综合高中“四位一体”的高中办学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支持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在青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省属高校“双高”建设计划,建成康复大学、中德工业大学等,到2025年普通高校(含校区)增至4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万人。

三是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建设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清华大学附属青岛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等工程,做强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到2025年三级医院达到35家,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7.1张,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全民健身行动,全市公益性健身设施超过1.1万处,承办2023年亚洲杯足球赛分赛场比赛。

四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每个镇(街道)至少建成一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至少建成一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到90%。

问:“十四五”时期,围绕实现高品质生活,青岛在提升民生福祉上采取哪些政策和安排哪些实事?

答:对标“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要求,“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出台支持政策和办理民生实事,同时注重安全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区、体育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运营和管理,确保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

二是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十四五”期间实现40万大学生在青就业创业。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贫困人口等重点群体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适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到2025年有意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公共住房,扩大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五年新增公共住房26万套,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全覆盖。

四是增强民生安全发展能力。推进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等重大项目建设,补齐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短板,加强食药全过程安全监管,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强化经济发展安全保障,确保全市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电煤等主要能源品种储备能力达到15天、政府天然气储备能力达到3天。超前防范和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行为和各类诈骗活动,健全社会稳定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有哪些制度性的创新举措?

答:“十四五”期间,青岛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营造有效的生态文明领域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强化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扎实有效地抓好落实,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确保政策到位、落实到位。

一是系统完善生态监管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建立常态化监督执法机制,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构建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崂山、平度、莱西等重点生态功能区政策资金支持,完善环境保护成效与奖励惩罚相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是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健全生态环境委员会工作机制,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同时,推进绿色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强化环境治理企业责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推进企业自证守法。强化社会监督,支持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三是创新绿色发展政策。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编制青岛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估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在市场化交易方面,健全用能权、用煤权、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完善能源、固体废弃物处置、污水垃圾处理、节水节能等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等环境治理新模式。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如何确保规划《纲要》落地实施取得实效?

答:规划《纲要》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落实。“十四五”期间,青岛将从四个方面来加强保障,健全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动员全市人民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规划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一是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出台“十四五”规划《实施意见》,将12项重点任务、48个重大平台、35个重大工程、380个重大项目、21个行动计划、92个改革试点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市、各有关部门,明确责任主体、实施路径和时间节点,逐年分解落实,分步推进实施。

二是健全规划体系。加快编制41个市级专项规划,原则上在2021年上半年全部出台。做好专项规划与《纲要》的紧密衔接,确保市级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市规划与规划《纲要》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等方面保持一致,做到工作同步、目标同向、措施一体。

三是完善政策配套。发挥好重大项目对《纲要》及各级各类规划落实的支撑作用,制定出台土地、环境、人口、社会、消费、金融等政策。市级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金融要素资源围绕发展规划目标任务,优化配置方向和结构。提高各类政策的协调水平,完善工作协同机制,形成规划实施的政策合力。

四是强化监督评估。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层层督导、逐级考核。科学开展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专项评估和总结评估,全面掌握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借助新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各类数据资源,提升对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