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胡振宇:依托深圳“五强”打败海洋经济“五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1-03-22 15:10

近来,大家对如桂市长在“两会”上提的“设立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高端要素、高端资源,进一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培育壮大海洋经济,为我国建设世界海洋强国探索新路。”非常关注,关注点集中在为什么提和该怎么干上!

早在2013年深圳就将海洋经济作为五大未来产业之一支持发展,2017年又戴上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帽子,套句老话——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号角已经吹响,如果不抓住高新技术这一灵魂、不抓住海洋这一主题、不抓住园区这一要素集聚和制度创新载体,“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骨骼就难以确立、血液就难以注入、神经系统就难以活跃。

你别跟我说市里已规划建设“蛇口—前海—海洋新城—光明”西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和“盐田—大鹏—深汕”东部向海发展走廊,其骨子里还是各自为战!市里面的资源有没有集中投放地?市场资源有没有目标集聚区?如果战略资源过多地投到沙滩、音乐、地质公园、博物馆等面子上,也至多建成个“坎昆+大堡礁”甚至还不如,那可就真成了一场春梦了!

所以,从现在起就要牢牢抓住园区这个总阀门和总抓手,依托深圳“五强”打败海洋经济“五弱”,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一、深圳有哪五强呢?

一是社会化创新土壤。深圳在海洋创新方面实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专项、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组建了近50家涉海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公共服务平台,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9%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5万件,占全国1/3,形成了社会化的创新土壤。

二是市场化创新环境。40年改革开放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奠定了深圳民企为主的市场地位,特别是土地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是产业化创新基础。为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优势,深圳本月初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实施高质量成果“创新工程”、成果产业化“畅通工程”、成果产业化“支撑工程”和成果产业化机制“保障工程”,提出15条具体举措,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是国际化创新网络。毗邻港澳为深圳注入了国际化元素,南海油气开发为中国聚集了最早的国际油服企业群,深圳港200多条国际集装箱航线成就了深圳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华为、腾讯、大疆等企业产品全球销售显示了深圳国际化网络优势。

五是品牌化创新导向。在招商重工、中集集团、华侨城集团带动下,深圳企业在海工设计、智能硬件、船舶导航、海洋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正突破瓶颈、扩大国际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

二、深圳在海洋经济方面有哪五弱呢?

一是涉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足。全市涉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60家(青岛3000多家),仅占全市海洋企业数量(7312家)的3.6%。全市海洋企业的行业分布高度集中,海洋交通运输服务业和海洋旅游业的单位合计5784家,占比达79.1%。

二是涉海上市企业数量、分量不足。全市涉海上市企业52家,以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为主(占比35%),其中A股上市企业32家,占全市境内上市企业(截至2018年8月1日全市境内上市企业283家)的11.3%。

三是高水平海洋研究机构、空间载体不足。与国内海洋科技强市比,深圳海洋科研机构水平较低、数量少、分布散,尚缺少国家级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和相应空间载体,只有9家海洋科研机构和1个已建海洋产业园。与之相对,青岛有26家海洋科研机构,14个海洋产业园;天津有14家海洋科研机构,2个海洋产业园;上海21家海洋科研机构,4个海洋产业园;广州15家海洋科研机构,2个海洋产业园。

四是涉海就业人员中高端人才严重不足。深圳涉海单位就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就业人员22.11万人,占涉海单位就业人员的38.4%。海洋产业高学历人才占比较低,与海洋科研教育机构不足构成正相关。

五是缺乏国际海洋影响力与话语权。与上海、青岛相比,深圳尚未建立海洋城市“朋友圈”;缺少重量级海洋组织;现有平台国际影响力不足,尚未孵化出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品牌;与海外专业传媒缺少对接,缺乏海洋领域国际关注度。

三、接下来怎么办?——把深圳优势资源导入到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主通道上!

一是面的扩张。借助2019年深圳国家高新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扩区及与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区”联动之势,在高新区加挂“深圳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牌子,实现资源统筹、突出蓝色主题。

确立全域海洋经济思想,依托高新区专业化金融、科技和高端服务引导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下海,形成以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研发、海洋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海洋新能源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二是点的深化。以建设中的海洋新城、海洋大学为东西节点,以政策之手点石成金,着力突破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不足、海洋高端领军人才不多、海洋创新资源集聚度不高的困局。

三是线的融通。以海洋高新技术为主线打造由海洋新城、大铲湾、前海、高新区核心区、盐田海洋产业集聚区、大鹏海洋科学岛(以海洋大学+海洋大学科技园+大鹏海洋生物产业园为主体)、深汕海洋智慧港构成的贯穿深圳东西的海洋高新技术龙脉。

四是网的建构。聚焦“海洋+科技”融合发展,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以深度飞地、战略合作等方式扩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辐射范围。

五是路的延伸。促进深圳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深度对接,提高海洋高端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国际海洋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高海洋创新要素集聚度,密切海洋国际合作交往,增强全球海洋治理能力。

文/胡振宇 中国(深圳)综合开放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