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7.1%!2020年青岛高新区GDP增速全市第一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1-03-02 13:53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作为全省第一批开发区改革试点单位,肩负着“为后续功能区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使命担当的青岛高新区,高点站位推进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体制机制、企业服务、科技创新等方面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用实干的步伐走出一片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2020年,面对疫情考验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青岛高新区全面落实功能区改革的系列部署要求,坚持把改革作为“冲击钻”,聚焦经济发展、“双招双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主责主业,推行了一系列自主创新举措,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驶入“快车道”。202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增速位列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增速位列全市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8%,增速位列全市第四,其中工业投资增长9.9%,增速位列全市第三。青岛高新区不断汇聚发展的动力、释放潜能,持续增强韧劲和稳定性,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活力迸发。

“自青岛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序幕”拉开以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市委‘瘦身、强体、放权、搞活’的要求,纵深推进改革,从改革中找出路,以改革促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倒逼各项工作落实,成为园区创业活力充分激发、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各项工作全面起势的关键。”青岛高新区管委主任、工委副书记李鸿雁说,“我们通过实打实的政策措施、心贴心的项目服务,把改革激发的强大活力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澎湃动力。”

向改革要动力,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搞活功能区的关键在于人。自功能区改革以来,青岛高新区重新建立起高效的行政运转体制和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使“人”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机构由22个精简为8个,另设纪工委,机构压缩了64%;干部队伍由341人精简为156人,人员压缩了54%,硕士以上学历达到52%,锻造出了一支敢想敢拼的年轻“铁军”。

35岁——这是功能区改革后青岛高新区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为持续激发这支年轻队伍的内生动力,青岛高新区创新了点数、系数、加权数、指标数“四个维度”考核办法,破除“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逆向激励,树立起以“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同时,出台《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清单(2020)》为党员干部们划出干事创业“安全区”,鼓励党员干部们放开手脚、大胆试、大胆闯。

目前,这个被称为“政府版KPI”的“四个维度”考核法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11月,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与北京一家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青岛高新区的医疗医药产业添砖加瓦。为奖励积极对接、辛苦协调的2名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工作人员,在当季考核中共给出13点的加点奖励。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对在疫情防控、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了点数奖励,并对工作不利的扣减点数。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为进一步提高项目落地的效率,高新区管委还出台了《青岛高新区占地类产业项目服务流程再造暂行办法》,对原有流程裁弯取直,推行“阶段分包、全程串联”,将服务周期分成三个阶段,洽谈至签约阶段由招商部牵头,开工至竣工阶段由建设部牵头,竣工至投产阶段由经发部牵头,原来涉及20余个部门,现在只需3个部门,效能大幅提升,全年新开工项目70个、增长218%,新竣工项目29个、增长61%。

对内,青岛高新区有刀刃向内、壮士断腕的勇气与魄力;对外,则是让园区企业和群众感受到了如沐春风般的温暖与贴心。青岛高新区在全市首创了企业网格化服务机制,将1200余家重点企业和载体纳入24个网格,选派83名耐心、细心、暖心的网格员下沉一线,承担企业服务、安全生产、数据统计、疫情防控等职责,实现政企携手化危为机,牢牢把握了功能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我们的实验室通过了国家室间质评,现在急需通过核酸检测资质,高新区能帮帮忙吗?”2020年2月,青岛瑞思德医学检验实验室,希望能在全国抗疫的战线上贡献自己的力量。接到企业的诉求,瑞思德的网格员第一时间联系了企业并向领导上报情况,在高新区积极对接的努力下,仅用时10天就帮助瑞思德就取得了核酸检测资质,成为全市第2家取得检测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并在抗疫期间多次承担了全市核酸检测任务,“多亏了高新区管委帮忙,不然我们的实验室即使规格高,也不可能这么快获得资质。”青岛瑞思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梦感慨道。

瑞思德的情况不是个例,青岛海克斯康产业园项目今年亟需进行企业合并涉税调整,“需要办理的手续又多又复杂,一开始真的无从下手。”海克斯康产业园负责人说,就在企业一筹莫展的时候,负责海克斯康的网格员主动靠上服务,先摸清吃透专业性极高的办理流程,再一步步分解教给企业,全程帮办代办,在最短时间内确保了项目按期投产。“服务贴心了,这样的营商环境企业家怎能不爱!”海克斯康产业园负责人非常激动。并正是诸如此类的优质高效的服务,坚定了企业扎根高新的信心,2020年海克斯康新增投资1800万美元,全年实现营业突破2亿元。

青岛高新区汉唐生物生产人员配比试剂检测液

靠实体壮实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发展方能更稳更远。改革后的高新区各项指标逆势上扬,根本就在于耐得住走捷径、赚快钱的“冲动”,集中精力聚焦实体经济。

一年来,青岛高新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重点加快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合理。2020年,青岛高新区二产比例达到61.2%,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58%、高于全市40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高于全市8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二;工业投资增长9.9%、高于全市8.3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市第三,工业向上拉动GDP增长5.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 76.6%,已经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起到了“定盘星”“领头羊”的作用。

高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是筋骨和支撑。围绕全市产业方向和区域定位,青岛高新区迅速调整主导产业格局,主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3+1”主导产业集群,提高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催动产业裂变式发展。2020年,青岛高新区骨干企业康迈臣生物科技、尚德生物、汉唐生物、雷霆重工、盘古润滑等产值增速均达到100%以上,海尔生物医疗、埃地沃兹等5家企业产值增速在40%以上。

为进一步避免产业“点低面散”“集而不群”等现象,青岛高新区研究编制了《“3+1”主导产业细分领域专题规划》,出台《“3+1”主导产业细分领域研究暨对标招商方案》《关于加快产业和人才集聚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围绕产业链布局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效应初步显现。得益于“四链合一”的成果,青岛高新区主导产业在疫情期间实现了“井喷式”发展。其中,“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已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0余个,占全市的80%以上,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瞪羚企业”8家,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齐聚高新区并已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获评“最具影响力机器人产业园”。

引平台做乘法,实现“双招双引”新突破

用平台思维做乘法,让“双招双引”带来“核聚变”。改革后的青岛高新区不断强化平台思维、创新驱动、创新“双招双引”打法,招商成果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新引进了中关村信息谷、火石创造等专业招商公司,举办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海招商推介、深圳招商推介等活动10余场次,新引进腾讯内容产业基地、蔚蓝生物等优质项目257个,总投资491亿元、同比增长157%,包括500强项目18个。

为促进企业交流发展,青岛高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拓展“朋友圈”,坚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2020年7月,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开厅启用,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活动30余场,签约优质项目24个;依托欧盟项目创新中心(青岛),高新区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建立合作关系,欧洲一流科技园区青岛中心揭牌,促成14 家中外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引进来是第一步,落得下是关键。围绕项目落地,青岛高新区按照“企业自愿、提前介入、依法高效”的原则,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通过容缺预审、并联审批、帮办代办等方式,压缩环节、提高效率,平均审批时间减少30个工作日以上。目前,已经有10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其中海大生物产业园项目在土地招拍挂后2个工作日内就拿到施工许可证。

企业发展遇难题,政府该出手时要出手。围绕促进主导产业发展,高新区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在全国率先创造性推出“批发式融资”,按照政府、企业、银行“2:1:7”的出资比例,为11家企业融资11亿元。2020年,举办10余场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融资超过30亿元,累计下达产业发展资金54批次、3.8亿元,减税降费2.2亿元,拨付高企奖励7000余万元,减免房租近1500万元,发放贷款贴息500余万元。

青岛高新区新松机器人  

重创新涌活力,点燃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过去一年里,青岛高新区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制度创新为先导的创新体系,让创新成为高新区的最大动能和最深底色。

2020年,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捷报频传: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督查激励通报,青岛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得表彰激励,成为全省唯一开发区、全市唯一获得此项激励的单位。新获批全国首批、省内首个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新获批工信部“大中小融通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特色载体、获财政奖补5000万元。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构建“种子-幼苗-大树”生态系统,新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数量35家、占全市的21%,新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51家、增长86%,研发投入增长63.2%,高企数量326家、增长17%,高企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全市第一。

这些亮眼的成绩离不开高新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视、对区内创新企业的大力培育。2020年,高新区深化“人才特区”建设,完成配租人才住房943套、配售785套,租售套数全市第一,新启动4587套人才住房配售、占全市的54%,为全市人才引进做出重要贡献,新签约人才项目13个;同时,高新区加强孵化载体建设,累计获批国家级孵化载体达17家,区级以上孵化载体37家,创新创业项目超过2500个,百度(青岛)智创基地新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工研院等3家载体获评2020年度全国产业园区“金梧桐”奖、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6家单位入选2020年省级新兴研发机构,占全市20%。

在培育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方面,高新区按照“储备一批、股改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建立了30家以上的后备上市企业培育库,并从开辟“绿色通道”等11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2020年8月,高新区自主培育的企业--高测股份顺利在科创板上市,12家企业入选市级高企上市培育库、占比20%,3家企业入选“2020青岛高企上市潜力十强”,2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首批科创板上市培育库。其中,园区高企科捷智能原计划2022年上市,但通过管委搭建融资平台、开展批发式融资试点等一系列举措,为企业上市扫清了障碍,目前企业已入选青岛市高企上市潜力10强榜单,并完成上市企业辅导备案登记,预计比原计划上市时间提前一年。

青岛高新区项目线上集中签约仪式

强配套显魅力,注入高质量发展“催化剂”

配套不强,发展不彰,高品质的城市功能配套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青岛高新区在聚焦主责主业的同时,坚持产城融合,重点加强交通、教育等“软配套”建设,加快打造宜创宜业宜居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不仅要让在这里工作的企业家和人才感到舒心、舒服,还要让他们的团队和家人也享受到高新区的贴心服务。”高新区的建设者如是说。

“我们选择从市区搬来高新区,最看重的就是高新区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越来越好的教育环境” 在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工作的刘先生2020年选择举家搬来高新区,饭后去小区边上的澜湾艺术公园散散步成了一家人每天的“必选科目”。作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青岛高新区遵循“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理念,拥有水系景观600万平米,道路绿化230万平米,荣膺“亚洲都市景观奖”,园区环境空气质量、水质量等位居全市前列,“枕河听海、九水一区”的城市生态品牌正不断深入人心。

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性也不断增加,在教育资源、医疗配套、商业娱乐、等多个民生需求方面,高新区也不断完善,迅速优化。为打造胶州湾北岸的“教育高地”,高新区引进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实验二小等优质资源,合作建设了青岛中学、高新区实验小学,康复大学、58中高新校区、中欧国际城初中等多个项目加快建设,教育资源的密度和质量在全市首屈一指;市民健身中心、红岛国际会展中心、青岛眼科医院、康复大学附属医院等一批市级公共配套项目不断落地并将陆续投入使用;2020年区内首个商服综合体--世茂52+、首个农贸市场--华贯路农贸市场已经开门纳客。鲁商城市综合体、首创奥特莱斯年内启用,东方伊甸园项目开工建设,金茂览秀城、万豪国际酒店等项目落户建设,让企业、群众在家生活方便、办事舒服方便。

青岛高新区首个农贸市场

选择高新区的人才越来越多,交通拥堵成为了掣肘高新区发展的一个因素,“交通问题不解决,人才和项目就来不了。”因此,2019年10月,改革后的高新区新班子一到位,第一个提上日程的就是破解交通瓶颈。在市交通运输局、城阳区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青岛高新区以打通“三路一线”作为破局交通难题的重中之重,尽锐出战、全力攻坚;2020年7月,困扰全区十余年的华中路贯通工程正式开工,并计划2021年建成通车;12月,双元路与双积路节点立交正式启用;新机场高速连接线也即将完工。

2020年底,随着地铁8号线北段的正式通车,青岛高新区进入了地铁时代。为充分发挥8号线的带动效应,高新区超前谋划,迅速推进,设置了9条公交线路、2条摆渡线路、并专门在会展中心站设立了停车场。高新区居民、企业乘坐地铁8号线从高新区到青岛北站仅需17分钟,转乘3号线可直达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三个市辖区,到达青岛站全程仅需1小时,大大缩短了高新区和市区的“距离”,改变了高新区目前的交通格局,形成了覆盖全域、无缝衔接、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孙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