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海水鱼屡屡出现爆品!蓝色粮仓异军突起?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12-06 21:38

编者按:种业强,则渔业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在第三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开幕之际,南方农村报特推出水产种业振兴巡礼专题,梳理我国代表品种的种业发展变迁,探索其特色发展路径,以期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思考与借鉴。

从11月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年鱼”营销活动从广东向全国推广开来,以海鲈、金鲳、鲷鱼为代表的海水鱼产品受到市场追捧,再度成为爆品。

海水鱼养殖是我国优势渔业产业之一,分布广泛、品种繁多,从业者数量大。随着海水鱼产业发展,广阔而荒芜的海岸线变得繁荣,无数渔民走向富裕。作为我国渔业经济腾飞未来的又一爆发点,海洋养殖“蓝色粮仓”是如何实现异军突起的?

广东惠州某海水养殖场,工人正在收获金鲳鱼。

“5+N”塑造海洋渔业新格局

新技术不断涌现

我国海岸线绵长,水域环境多样,海水养殖品种繁多。目前,海水鱼年产量约184万吨,形成了以大黄鱼、金鲳、石斑鱼、海鲈、鲆鱼五大类为主导,鲽鱼、军曹鱼、河鲀、鰤鱼、鲷鱼、鮸鱼、美国红鱼等多种鱼类共同发展的“5+N”格局。

2022年6月,在山东青岛海域,全球首次低纬度海域养殖大西洋鲑(三文鱼的一种)喜获丰收,该批鱼产自我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今年9月,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的首批大黄鱼起鱼上市,“国信1号”以近13万吨排水量、10万吨载重量,被称为“渔业养殖航母”,该船年产大黄鱼3700多吨,产值超过4亿元,除此外,还可以进行石斑鱼、大西洋鲑鱼、黄条鰤鱼等名优鱼深远海养殖,渔获品质达到野生深海鱼水平。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 资料图片

和很多淡水品种相比,我国海水鱼类养殖起步较晚,但可谓是后起之秀。

上世纪80年代,在海南有少数石斑鱼养殖,主要靠捞取野外鱼苗。到90年代,山东等地引入大菱鲆,海水鱼养殖逐步形成规模;在广东珠海,有渔民用小鱼虾投喂养海鲈成功。同时期,金鲳在海南、广东等地开始小规模养殖。当前,海水鱼领域已成为渔业现代化建设的热点之一。近十年来,以深水抗风浪网箱、大型养殖工船等为代表的海洋渔业,均列入各相关发展规划。目前,我国北方海水鱼养以大菱鲆为代表,集中在辽宁、山东等地,大黄鱼以福建、浙江为主养区,金鲳、石斑鱼则集中在两广、海南沿海,发展出区位优势鲜明的特色产业带。

随着渔业转型升级加速,我国海水鱼养殖加快发展。在科技研发持续深入的帮助虾,新型养殖装备,养殖投入品,健康养殖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投入应用。从2021年起,农业农村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以来,海水鱼在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种业质量提升等方面均获得显著提升。

集合多方力量

艰难突破人工繁育

在主要海水养殖鱼类中,大菱鲆和大黄鱼种业研究较早取得突破。

上世纪60-80年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等学者首创海水鱼类工厂化育苗系列技术;到80年代,率先完成工厂化育苗体系构建。1992年,雷霁霖从英国引进大菱鲆良种,并突破了育苗关键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还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掀起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第四次产业浪潮,大菱鲆也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成功的海水鱼类引种范例。

大菱鲆1992年引入中国,带动了海水养殖发展浪潮。

1985年,在宁德地区水产局工作的刘家富开始了大黄鱼育苗和养殖技术攻关,到1987年,全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1990年,人工大批量苗种繁育获得成功。随后,刘家富和团队连续攻克了大黄鱼人工养殖技术、病害防治等多项难题,从此挽救了濒危的大黄鱼资源,为今天产值超百亿元的大黄鱼产业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大菱鲆和大黄鱼是依靠科研技术突破,实现产业发展壮大。典型的南方品种石斑鱼和金鲳,其种业发展历程则更多汇聚了来自民间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海南陵水一带开始出现网箱养殖石斑鱼,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石斑鱼逐渐在全岛发展起来,此时,中国台湾地区已有人掌握繁育技术,并把鱼苗卖到大陆市场,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养殖的普及。同时期,为打破苗种对养殖业的限制,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纷纷开始钻研石斑鱼繁育技术。

1999年,海南大学陈国华教授依靠农村简陋鱼池,实现了点带石斑鱼人工繁育。随后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一个个技术难题被突破,石斑鱼繁育产业逐步壮大。在种业带动下,青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珍珠龙胆、东星斑等品种相继繁荣,到今天,石斑鱼养殖已完全实现人工供应,全国有85%的石斑鱼苗种产自海南。

目前石斑鱼繁育技术已经成熟,苗种市场供应充足。

金鲳的繁育技术同样从台湾开始,1990年前后,我国台湾水产业者实现金鲳人工育苗。1999年,厦门水产学院林锦宗教授等人实现金鲳人工繁育,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所以,整个金鲳行业直到2000年以前,都主要依靠台湾地区供应苗种,价格十分昂贵。

2003-2004年,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有铭实现了金鲳规模化人工育苗的突破。雷霁霖院士主编《海水鱼类养殖理论与技术》一书记载:“(他)在海南采用催产法获取了大量受精卵,同时利用生态培育法,每年生产鱼苗都在5000万尾以上,彻底解决了苗种供不应求的难题,鱼苗价格也因此大幅度下降,有效地推动了金鲳鱼养殖业在南方沿海各省的发展。”从此,金鲳产业走出苗种限制的困局,养殖量飞速增长,十年时间养殖量翻了几倍,目前年产量已位居全国海水鱼前三名,达到20-25万吨。

良种接连诞生

推动养殖业再上新台阶

2016年,我国第一个石斑鱼新品种“虎龙杂交斑”通过审定,该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遗传性状稳定、口感好,价格低廉的优点。

2021年10月,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青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正式揭牌。该资源库是我国迄今投资规模最大、保存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重点打造海洋渔业生物基因、细胞、活体、群体和微生物共5个资源库。

2022年6月,广东汕尾市陆丰市水产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该产业园以陆丰万亩海鲈养殖基地为核心,针对多年来海鲈产业面临的亲鱼繁殖、苗种孵化培育、优质苗种制约,计划建设海鲈亲鱼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加工、海鲈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汕尾市陆丰市水产产业园。

最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一批海水鱼新品种,大黄鱼“甬岱1号”、半滑舌鳎“鳎优1号”、大黄鱼“富发 1 号”、大菱鲆“多宝 2 号”、金鲳“晨海 1 号”等良种陆续普及。

育种技术方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院士团队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基因组,建立我国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发现我国首个海水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创建我国鱼类抗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在传统育种技术基础上,分子育种技术得到越来越多应用,培育出优质、高产、抗逆、抗病的新品种。

海水鱼是极具潜力的渔业领域,一条三文鱼能够做到290万吨年产量,销售网络遍布全球,正是来自于其独特营养价值和一流品质。2022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领导提出,挪威有三文鱼,湛江有金鲳鱼,要把金鲳鱼打造成中国的三文鱼。同时,在2022年底开启的“年鱼”系列大型营销中,金鲳、海鲈、大黄鱼、虾等优质海水产品再次引爆市场,在消费强力拉动下,将带动产业链全面升级。

开发蓝色海洋,利用海洋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食物生产格局,是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新起点,我国海水养殖事业正集合各方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前进,未来在全球海洋上,必将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让更多“中国鱼”走上世界消费者的餐桌。

【来源】南方农村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