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首届国际深海装备产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中南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等部门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以及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深海装备发展崛起之路。专家呼吁,加速我国深海装备产业资源整合。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表示,作为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深海装备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等特点。目前我国深海装备的制造能力还非常有限,需要进一步整合产业和技术资源,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协作,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形成关键能力。
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大洋协会首席科学家刘少军从深海采矿背景、中国深海采矿技术发展、深海采矿机器人技术研究和深海采矿试验工程等4个方面介绍了海底采矿机器人技术及研究进展。他认为,我国虽在海底探矿、海底采矿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但海底极端环境复杂地形重载作业机器人、长程粗颗粒矿物管道输送等关键技术仍未解决。他希望与专家、研发人员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推动深海采矿技术发展。
中国南车集团副总裁傅建国说,发展深海装备是国家海洋战略实现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未来,中国南车将充分发挥在深海装备领域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化经验,加强企业内部产业协同与交流,并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优秀企业开展合作,共同促进我国深海装备业的资源整合,加速与国际深海装备先进水平对接。
当前,世界海洋装备呈现向深水、大型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与之配套的海洋工程装备的需求已经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14年5月发布的《全球海底市场预测报告》显示,2014年~2018年期间全球海底系统资本支出总额将达1170亿美元,相比过去5年增长超过80%。预计到2020年,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业年销售规模将达4000亿元。面对广阔的市场,我国深海装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却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亟须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
专家表示,此次论坛的举办为业界探索我国深海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为汇聚行业智慧、整合行业资源,构建中国深海装备产学研用联盟凝聚了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