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大连海大:创新蓝色科技助推海洋经济发展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5-06-08 11:17

21世纪是人类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并举的世纪,也是蓝色经济腾飞的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把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连海洋大学坚持以服务海洋水产行业和区域海洋经济为立足点,以科技平台建设为支撑,构建充分体现学校优势和特色的蓝色科技工作框架,推进多领域、全方位的蓝色科技体系建设,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蓝色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是海洋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大连海洋大学将不辱使命,奋发有为,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浪潮中,奏响壮丽的蓝色乐章。

明确科技工作重点,全方位构建蓝色科技体系

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近年来,大连海洋大学在建设“蓝色大学”的进程中,大力加强蓝色科技体系建设,明确了科技工作的重点是构建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科技体系,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研发支撑海洋渔业与海洋生物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

目前,大连海洋大学已确立海珍品繁育、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利用、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态环境、海岸及海洋工程、海洋经济与文化等重点研究领域,整合优化全校海洋科教资源,发挥海洋和水产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构建以基础理论研究、近海及湿地利用研究、深海开发研究、远洋资源探测研究为主线的蓝色科技体系。构建多层面、多角度的政产学研用合作体系,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北黄渤海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大连现代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海洋牧场及水产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海洋大学科技园、各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实施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蓝色科技体系建设。

学校还坚持立足于为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服务,不断健全和完善政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先后与农业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辽宁省沿海5市(大连、锦州、葫芦岛、丹东、盘锦)政府、中国水产总公司、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建关系。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建“海洋水产科学研究中心”,与国家渔业船舶检验局合作成立“渔业船舶验船师的培训基地”,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大连海洋大学獐子岛商学院”。在辽宁、北京、内蒙古等省(区、市)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本科教学实践基地100多个。与国家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大连、锦州、葫芦岛、营口水产技术推广站密切合作,形成了环渤海产学研合作网络,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整合资源优势,多学科、多维度、多元化

合力打造交叉融合科技创新平台

面对海洋事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大连海洋大学主动作为,整合各种优质资源,多学科、多维度、多元化地打造服务地方、面向全国的交叉融合科技创新平台。

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4年年初,科技部、教育部联合批准成立大连海洋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充分发挥该校海洋水产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政府咨询、农业科技园区示范、新渔村建设、渔业生产、生态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利用、渔业从业人员培训等综合需求,集聚地方和高校、科技和企业等多方资源,建立特色鲜明的区域科技服务体系,创建农科教相结合的大学科技服务新模式,成为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先后建立服务基地,开展针对产业需求的技术服务;开展海洋及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已被有关政府部门采纳;开展技术培训,组织学校教师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为渔业管理人员、企业技术人员和渔民群众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组建海洋牧场及水产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大连海洋大学获准组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海洋牧场及水产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面向黄渤海,以构建现代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发与体系为目标,系统开展现代海洋牧场工程技术、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与种苗工程技术、水产健康养殖工程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与应用,为辽宁及全国的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粮食安全了提供科技保障。目前,平台已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并与国内外多所优势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搭建北黄渤海渔业资源养护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3年,大连海洋大学获批筹建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黄渤海渔业资源养护与科学开发利用为目的,组建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协同创新资源,建立了海洋水产科学研究中心和渔船安全研究中心,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双方深入开展协同创新 提供了政策保障。近年来,学校在渔船操纵性研究、渔船安全评价、渔船事故分析和渔船避碰研究等方面成绩喜人,农业部渔业船舶检验局认定该校为渔业船舶验船师培训基地,与该校共建的国家渔业船舶检验局渔船安全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

面向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

增强蓝色产业技术发展支撑和社会服务能力

大学不是封闭的象牙塔。大连海洋大学党委一班人深知,只有更深入地把教学、科研工作与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学校的社会价值和“智库”作用。

发挥优势学科作用,推进区域标准化体系建设。近年来,该校积极协同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建立健全海洋与渔业标准体系,设立渔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作为主要依托单位组织并参加了大连市渔业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制(修)订大连市地方标准,并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大连市标准化示范区——海洋牧场标准化示范区。学校还积极参与辽宁省地方标准建设,由于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获得了“2012年度大连市标准化特别贡献奖”。

面向海洋经济发展,构建沿海特色渔业技术支撑体系。学校先后承担了多项以内陆湖泊、水库、水系等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课题,承担了海参、扇贝、海带、裙带菜等大连主要海洋经济品种繁养新模式、新方法的研究工作。在为辽宁内陆淡水渔业企业和沿海海参养殖业做好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持续构建以大连海珍品、丹东蛤、营口蜇、盘锦蟹、锦州毛蚶、兴城大菱鲆为特色的辽宁沿海特色渔业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扎实推进辽宁海洋产业集群发展。

对接辽宁产业集群,多方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发挥高校科技优势,该校多维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机制,与辽宁多家大型产业集群对接合作,初步建立起对辽宁主要海产品、水产品养殖加工产业的技术支撑。与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獐子岛商学院,开启了为海洋渔业企业培养高端人才的新模式。组织国家海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在金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庄河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开展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工作。继续围绕庄河市海洋、水产产业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与该市多家企业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并多次实地进行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积极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重视产学研合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和扩大产业规模,该校与多个机构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实施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实现了海水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