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民书在第四届海洋教育论坛上讲话。
12月11日,由青岛市教育局和青岛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青岛市第四届海洋教育论坛在黄岛区薛家岛小学召开,各区市教育(体)局分管局长、教育科长、青岛市海洋教育特色学校校长、青岛市蓝色海洋教育实验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等150余人参加论坛。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民书、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庆鹏出席论坛。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青岛作为一座海洋教育城,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等以海洋为特色的单位,全市高校、科研院所拥有高级海洋专业人才1700多人,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的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这些都为青岛普及海洋教育、培养海洋人才、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市一直以来大力建设海洋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海洋教育。让海洋教育走进课堂、走进书本,不断加大海洋课程、海洋教材的研发力度,初步形成具有青岛特色的海洋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海洋教育已基本普及,普通高中阶段海洋教育逐步推进。由青岛市教育局开发编制,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全国首套海洋教育地方课程教材《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已在青岛、日照、威海、东营等地区使用。据了解,自2011年开始,全市确定了10所海洋教育实验学校,到今年全市已评选出100所海洋教育特色学校。我市全力打造海洋教育品牌,通过创建海洋特色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办海洋教育论坛等方式提升青岛海洋教育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在打造品牌的同时,注重海洋教育综合实践,目前已有中小学海洋教育社会实践基地16个,并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社会实践、科学考察等研究性活动。为了能够有力推进海洋教育事业发展,印发《蓝色海洋教育实验实施方案》,每年财政投入800万元,用于为1~8年级学生免费提供海洋教育教材。2014、2015年,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支持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民书在论坛讲话中肯定了近年来全市海洋教育取得的成绩,青岛的海洋教育特色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并已经形成海洋教育特色的品牌。周民书就下一步我市深化海洋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五点建议。一要在专家指导下深化海洋教育改革创新,要充分发挥青岛海洋人才优势,创新海洋教育思路,加强具体指导。二要在交流学习中深化海洋教育改革创新,分别从全市海洋教育特色学校间、向全国先进地区、在国际视野中三个层面加强交流学习。三要在利用社会资源中深化海洋教育改革创新,要利用实践基地、高校师资、实验室、海洋实验装备、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为开展海洋教育服务。四要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深化海洋教育改革创新,分别从国家课程渗透、地方课程为主,学校课程补充三个维度,突出海洋教育体验性、实践性、拓展性的教育方式,建设独特的海洋教育课程体系。五要在突出特色中深化海洋教育改革创新,全市海洋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在“十三五”期间让青岛的海洋教育引领全国,走向先进。
论坛当天,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曲金良就《全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现状与思考》的话题同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分享,他提出中小学的海洋教育不止是生物海洋的范畴,还应当有人文海洋等其他方面。论坛结束后,与会人员还参观了薛家岛小学。薛家岛小学20年来致力于开展海洋教育,学校的校园文化、海洋教育特色展室、“海鸥飞翔大课堂”学校课程、海洋意识课堂、研究性学习等海洋教育成果给与会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学校特色
薛家岛小学:多渠道全方位进行海洋教育
在20多年前,薛家岛小学就将“以探究海洋知识为主题的海洋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从起初的走进海洋、体验海洋生命、走进海洋生产、感知海洋工业,到海洋标本制作、海洋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海洋科技知识教育渗透,再到成为海洋教育特色学校,成为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海洋教育科普基地。这里的师生沐浴着海洋教育的雨露一直走到今天。学校海洋教育实施可以概括为:“明确一个目标”,“抓好两个建设”,“体现三个结合”,“做到四个坚持”。学校明确以学生发展、未来成功为出发点,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海洋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海洋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开发创造思维,丰富海洋精神,形成海洋意识、建设海洋教育特色学校。抓好海洋教育文化和海洋教育阵地两方面的建设。将海洋教育与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和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做到坚持海洋意识素养化、坚持海洋教育内容层次化、坚持海洋教育普及化、坚持海洋教育活动经常化。
大枣园小学:打造“生命恒新”特色品牌
作为一所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李沧区大枣园小学多年来积极探索实践“自然生命科学教育”。2011年,借助成为青岛市首批“蓝色海洋教育”实验学校的有利时机,李沧区大枣园小学提出“让生命绽放”发展口号,以促进特色发展、提升育人质量为目标,以海洋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为重点,精心打造“生命恒新”强势品牌,推动学校全面发展。
学校重点打造海洋校园文化,融入到整体育人氛围中。提出“一徽一旗一形一言”即每班选择一种海洋生物作形象代言,设计成班徽和班旗,提炼集体宣言,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一墙一廊一栏三馆”即海洋主题墙、知识走廊、宣传栏、标本馆、卵石馆、沙雕馆,让学生有学习、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青岛出版社“小海米俱乐部”落户李沧区大枣园小学,开设“小海米”大讲堂,进行海洋科普知识培训。借助外力育养内力,丰富海洋知识,优化专业技能。以“探究 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构建“实践性系列活动、研究性系列活动和拓展性系列”的活动海洋活动体系。同时,学校相继开发、实施《欢声笑语海中趣》《小石头的大世界》《沙画创意DIY》《树叶刻画海洋版》等多门具有海洋特色的校本课程。
晓望小学:海韵育童年
近年来,晓望小学确定了生态教育核心办学理念,打造“海韵育童年”海洋教育特色品牌。近期,晓望小学更新了海洋教育宣传栏,增加八个独立的海洋知识宣传栏;学校的海洋教育长廊重点介绍海洋资源、海洋科技知识;海权教育馆展示了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知识;海洋标本室现有海洋生物标本200余件……
学校不仅注重校园氛围的打造,同时充分利用崂山区海洋科研院所、高校力量雄厚的资源优势,创建为九三学社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基层委、青岛科技大学基层委科普教育基地。学校还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环保教育自主开发了《蓝色家园,绿色未来》和《崂山海产》等系列校本教材(中高年级使用),使海洋权益和海洋环保等知识走进了课堂。并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还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海洋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海洋情怀。
巉山小学:海洋教育再造
巉山小学现有学生190人,教师14人,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学校实施“海洋教育再造”,从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出发,对海洋教育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与彻底性的再设计,着重从目标再造、内容再造、结构再造和评价再造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海洋教育目标再造,学校认为海洋教育的目标之一应该是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及时获取有效知识的创新型人才。海洋教育内容再造,在教育内容设计上,学校从简单的手工制作入手,到系统的科学养殖,再到博大精深的海洋药材研究,严格遵循由易到难的教育教学规律。海洋教育结构再造,学校将海洋教育与国家、地方、学校课程进行了合理整合。编写了《海参养殖》、《海洋药材》等海洋教育系列校本课程。海洋教育评价再造,海洋教育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学校着重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管理评价三方面实施海洋教育评价。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拥抱海洋 放飞梦想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成立伊始,就提出打造蓝色海洋教育。今年,学校投资130余万元建成了海洋科技馆,着重发展3D打印、模拟驾驶、海洋创客实验室、海洋生物实验室、海水淡化等项目,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着力打造立体视觉化、互动式的新型海洋科学教育实验基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使之成为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欲的学习窗口,成为展示学校综合实力的平台。
学校在谋划初期就聘请专家引领学校海洋教育的发展方向,成立了学校海洋教育领导小组、海洋教育实施小组、海洋教育宣传小组、海洋教育研究性学习小组五级管理体系。开发选修课程资源,开设《海洋梦想——大国崛起》、《近代海洋战争》等蓝色海洋教育校本课。同时,立足本土,挖掘资源,家校合力,丰富实践活动。选拔多名有热心、有专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理论培训和技术指导,几年时间,学生们走遍了岛城的海洋特色单位,建立起海洋地质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岛的深海基地等一批海洋特色教育基地。
市南区:打造区域海式教育文化
近年来,市南区大力推进推进海洋教育发展研究实践,多所学校形成了符合自身情况的海洋教育特色。文登路小学实施海文化启蒙教育,构建了“以海正德、以海启智、以海强体、以海冶性、以海践劳”育人体系;嘉峪关学校立足“善待自然”的理念整体营造海洋教育氛围;福林小学围绕“贯穿一条主线”、“树立一个理念”、“创建一个体系”、“创建一批基地”、“打造一支队伍”、“营造一种氛围”实施海洋教育研究;定陶路小学建设“海乐园”长廊,培育“海乐团”教师团队,打造“海乐智”学习阵地,开展“海乐行”多彩活动,打造“海之乐”殿堂;青岛五十九中学形成“蓝色海洋教育”特色课程,建立“蓝色海洋教育”学校社团,确立“蓝色海洋教育”评价机制;莱芜一路小学立足“绘海之美、探海之谜、寻海之情”三大教育活动板块,建设“尚美探海”的海洋教育特色品牌;镇江路小学深入进行海洋国土观、海洋国防观、海洋权益观的教育,形成独有的海洋国防教育体系;金门路小学立足“爱的教育”,开展“情系台湾,爱我海洋”主题教育活动;贵州路小学立足于校情、学情,制定了海洋教育特色以“识海-亲海-护海”为主线,创设了海洋文化坏境;银海学校构建“海洋教育实施规划”,形成“五融入”的海洋教育框架。(青岛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