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德生态园开发建设以来,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探索和实践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园区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子。今年8月,园区被列为全国首批8个国家低碳城 (镇)试点之一。12月,又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暨试点工作交流会获得专家组评审分数第一名。专家组评价,中德生态园低碳发展探索实践工作系统完整,思路正确清晰,创新亮点突出,作为长江以北唯一一家试点单位,具有特殊的区域示范意义。
从规划到产业打上低碳烙印
“低碳约束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产业选择和政策措施。”这是中德生态园排在首位的重点研究课题。而支撑这一课题的,就是中德生态园低碳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以低碳理念为根基,建立起含能源专项、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等31项内容的低碳规划体系。德国gmp、SBA、FTA、欧博迈亚等10余家公司参与规划设计咨询,并且通过了德国著名认证机构认证。
中德生态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将这个指标体系作为统领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控制
碳排放的主题主线,贯穿于各项工作,目前,园区正严格按照指标体系内容开展各项低碳建设实践工作。”
而对于产业选择,中德生态园有着一套严苛的标准。
据了解,园区主导产业选择原则坚持“三高、三低”,即高技术含量、高生产率、高贡献率;低资源消耗、低碳排放、低环境影响。项目准入原则秉承“三优先、三不要”,即核心科技、行业领先、德国元素优先;不符合城市和产业规划的项目不要、达不到低碳环保标准的项目不要、没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项目不要。
在产业发展中,中德生态园也很好地践行了这套标准。目前,园区已落户项目59个,其中投产项目2个,开工项目15个,注册项目26个,签约项目16个。基因组学和生命健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工业 4.0与2025融合、科教研发与创意设计等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隐形冠军企业集聚地也逐渐崛起。
城市建设全面推行超低能耗绿色建筑
低碳建筑可谓中德生态园的鲜明标志。在开发建设中,园区100%执行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并引入了德国DGNB、被动房等绿建标准。早前,德国企业中心就通过了德国DGNB绿建金奖预认证。
目前,园区内绿色建筑已开工130余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102万平方米,三星级9万平方米。计划到2018年底前再开工270万平方米,其中二星及三星级比例不少于80%。
已经主体完工的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是中德生态园低碳建筑的“焦点”。该建筑集功能技术展示、研发设计、样板体验、交流培训等功能于一身,将于明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每年节约能源27万千瓦时,降低运行费22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5吨。
据中德生态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诸如此类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园区将在2018年底前开工建设5万平方米,将减少碳排放约1300吨。
与此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也在园区推广开来,山王河湿地公园等5个示范工程建设已经启动。预计到2018年底前,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海绵城市工程,将海绵城市建设与低碳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达到降低能耗,涵养水源,提升固碳效果。
据了解,中德生态园还通过建设综合管廊,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园区内所有地下管线数据的科学高效与可视化管理和燃气、热力等管线运行状态实时监控预警、灾害预防。
泛能网“点亮”绿色生态示范城
为实现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中德生态园规划建设了总投资19.2亿元的泛能网项目。
据中德生态园相关负责人介绍,泛能网可充分融合当地多种资源,以系统能效理论为指导,统筹考虑能源生产与转换、储存与输送、回收与再生、高效利用四个环节,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电力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为一体,通过集成技术、智能控制和先进管理手段,以最佳的综合能源供能系统实现区域内冷热电多联供。目前,首个泛能站已于11月27日建成投运,正式开始为园区供能。
根据能效预测,泛能网建成后,年可节约标煤1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2万吨。园区万元GDP能耗将达到0.23吨标煤/万元,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0%以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综合节能率为50.7%,碳减排率为64.6%,这些指标都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如今在中德生态园,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中也占据很大比例。据了解,到2018年,园区光伏发电计划达到15MW;地源热泵计划达到3MW;生物质发电计划达到30MW。接入大唐电力公司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约5MW;拟引进外部电厂发电余能,装机容量约37MW。
中德生态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成本和效能问题,园区将逐步扩大可再生能源比例,加强区域内部外部余能回收利用,将诸多新型能源进行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解决园区80%以上的能源需求。 (新黄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