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海而立,凭海而兴,回望历史的脚步,厦门的每一步发展都与这片蓝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年以来,厦门市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领海洋经济转型腾飞,步入发展“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全市主要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值958.25亿元,同比增长13.1%,实现增加值254.67亿元,同比增长12.4%,占全市GDP比重15.5%。海洋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0.42:32.13:67.45,基本形成以海洋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优化结构 海洋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近年来,厦门市海洋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其中,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拥有国际领先技术的新兴企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涌现新亮点,厦船重工研制的世界最大8500车位汽车滚装船获多个国际订单车位汽车滚装船获多个国际订单;;游艇企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中小型游艇出口量同比增长约20%%
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滨海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厦门市海洋支柱产业,仍保持传统优势,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16..6%、110.9%和12.8%。邮轮、游艇产业发展迅速,海洋工程建筑业成倍增长,13个在建重大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6.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2..6161亿元亿元。。
创新驱动 海洋千亿元产业链加速打造
今年上半年,厦门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向海洋新兴产业投入。实施“十二五”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26项,落实中央财政资金3.6565亿元亿元,,带动产业投资13.9亿元。实施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93项项,落实地方本级财政资金1.53亿元,带动产业投资21..3131亿元亿元。。在项目带动下,海洋高新产业产能成倍扩大,实现成果转化50余项,新增就业6000余人余人。。
强化技术协同创新,建设高水平“智囊团”和“推进器”。做大做强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首创海洋双创基地,建设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模式为产业链各关键环节提供“拎包入住”式服务。充分利用厦门海洋科技力量雄厚优势,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型智库。
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新支撑。建设海洋产业公共平台17个个,落实各级财政补助资金3.1313亿元亿元。。其中,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海洋药源种质平台,为海洋药物开发提供战略储备;海洋材料环境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处于亚洲领先水平。通过建设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站,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共享服务300余次余次,,有效助力产业发展。
培育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示范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活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海洋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厦门双瑞船舶涂料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评2015年福建省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年福建省海洋产业龙头企业,,福建安井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评厦门市海洋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带动突破产业关键技术难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渐显现。
综合施策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创新金融扶持政策,服务海洋实体经济发展。通过“海洋助保贷”业务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定向扶持涉海中小微企业,今年上半年共发放贷款860万元万元。。向国家海洋局和国家开发银行成功推荐海洋开发性金融项目3项,申请贷款16..2亿元。由福建省、厦门市财政分别出资2500万元成立海洋产业创投基金万元成立海洋产业创投基金,,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海洋产业。
深化产业融合转型,激发传统渔业发展新动能。通过鼓励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以及产学研成果落地,实现传统渔业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
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厦兴龙、新龙腾等海洋生物育种企业品牌影响力,实现“厦门虾苗”销量占全国市场50%以上。远洋渔业从零起步,落地7家远洋渔业企业、8686艘远洋渔船艘远洋渔船,作业海域分布北太平洋、西太平洋以及几内亚、缅甸、巴基斯坦和印尼等国家。
优化用海审批程序,持续提升用海保障水平。实施“多规合一”,在全国沿海地区率先整合海洋与渔业规划,形成海上“一张图”;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机制,推进海洋工程环保监理试点,提升海上监管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全面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打造生态“大海湾”。推进火烧屿、大兔屿等无居民海岛整治修复,全面开展海域清淤整治,开展岸线沙滩修复和红树林重构,开展厦门—旧金山合作建立姊妹城市减少垃圾入海工作实践。
六项工作 推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将按照国家海洋局、市委市政府等上级部门关于海洋经济发展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紧紧围绕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千亿产业链的工作目标,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推进厦门海洋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突出抓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打造海洋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延伸拓展为目标,主动对接高校院所和重点涉海企业,在海洋生物医药制品、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新能源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策划生成一批新项目,创造条件推进厦门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基地和海洋产业特色功能区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海洋产业。重点推进厦门西海湾邮轮城一期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厦门国际东南航运中心建设,打造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国际航运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三是发挥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作用。抓好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及招商工作,同步推进南方中心研发基地自建的前期工作。
四是推进现代都市渔业发展。落实渔民转产转业问题,加强渔民就业技能培训和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应用;引导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水产苗种创品牌、上档次;做大远洋渔业船队规模,发展渔港经济。
五是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抓好国家海洋公园建设;做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工作;进一步落实《厦门近岸海域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建立与美国旧金山姐妹城市关系,落实行动计划,开展减少垃圾流入海洋方面的研究和示范。
六是深化对台和国际交流合作。办好20162016年厦门国际海洋周年厦门国际海洋周,,加强对台合作交流,完成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顶层设计,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探索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新模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技术互认、产业对接和文化共荣。
(陈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