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海洋国家实验室:向世界展示引领的力量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6-12-20 08:44

海洋是人类的宝库,而人类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与科技的进步密不可分。

崂山脚下,鳌山湾畔,作为国家海洋领域最高层次的创新平台,全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也是全国唯一的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国家实验室”)甫一落地,“中国梦”和“海洋梦”便在这里交织在一起,奏响了蓝色发展的宏伟乐章。

肩负着海洋强国的国家使命,承担国家重大战略课题研究。海洋国家实验室按照开放、合作、共享的原则,用重大科研任务来汇聚创新力量,积极组织协同创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从“仰视”到“平视”,从“跟跑”到“领跑”,我国的海洋科技地位已经发生了改变。青岛,正在向世界展示海洋科研引领的力量。

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

实验室本身就是创新的成果

青岛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资源比较丰富,海洋科研实力更加雄厚。

“这十几个月的成就,其实是过去16年的积淀,是多年来我国海洋科技的优势力量得以整合的结果。”在前不久召开的海洋国家实验室2016学术年会上,海洋国家实验室理事长陈宜瑜对海洋国家实验室的运作给予充分肯定。

早在2000年,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农业部水科院黄海所、国土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5个国家级驻青海洋科研和教学单位就联合向科技部提出了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议,意图解决海洋科研机构和力量“碎片化”问题。2013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复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山东省、青岛市率先担当,先期投入23亿元,加快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科技部等部委简政放权,海洋国家实验室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可以说,实验室建设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成果。2015年10月30日,海洋国家实验室开园,标志着海洋国家实验室正式启用。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则明确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而就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落幕的第二天,海洋国家实验室建成启用,“巧合”中映射出历史的必然选择。

“海洋国家实验室落户青岛,是引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抢占国际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从一开始,它就具备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说。

海洋国家实验室有着全新的治理模式。“管理轻屋顶”,不设级别、不定编制,建立了理事会管理下、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委员会负责制,充分体现“去行政化”和机构“扁平化”,处处尊重科学家意见;科研模式是新的,“形散而神不散”,坚持突出任务导向,选择并汇聚国内外科研优势最强的团队参与研究,对一家单位、一门学科难以完成的研究任务、难以建成的科研平台,都纳入实验室建设;人才管理模式是新的,探索试行职员制,“做事不养人”,实行以科研任务为核心的聘任制,重大研究活动由首席科学家自主组建科研团队,拥有经费完全支配权,充分体现“科研自主”;运行服务模式也是新的,“灵活不僵化”,形成了日常运行、项目管理、人才服务、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等60余项管理制度,保证科研人员可以心无旁鹜地做研究。海洋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王栽毅说,坚持任务需求、项目驱动的原则,海洋国家实验室才能汇聚力量为国家战略服务,才能释放出巨大的科研生产力。

取得一批国际引领性成果:

推动青岛发展的“蓝色标签”

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定位是蓝色硅谷发展的引擎、海洋强国建设的支撑和全球海洋科技的高地。实验室确立了攸关海洋强国建设的透明海洋与国际安全、蓝色生命与生物资源安全、海底过程与能源矿产安全、深海与极地极端环境研究、健康海洋与生态安全等五大战略任务。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短短一年时间,就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实验室的公共科研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启动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总计算性能达到每秒1.25千万亿次,并与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集群共享互联,协同达到每秒2.6千万亿次计算性能;

整合了16条科考船的航次资源,以促进仪器设备和调查资料的高效共享,成功实施了“万米深海行动计划”和“黄、东海综合调查”共享航次计划,在统筹科研任务、开放数据成果等方面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

与此同时,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海洋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技术体系日臻完善,在肿瘤、心脑血管等领域都建立了先进的药物筛选模型,先后筛选肿瘤、免疫、神经营养等活性化合物5000余个。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管华诗告诉记者,他们已在一个月前与美国综合排名第二的医疗机构克里夫兰临床医学中心达成合作,明年该机构将来青组建联合实验室,共同致力于肿瘤新靶点的发现和药物筛选。

除了三大科研平台按期搭建成功,八个功能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也相当丰硕。海洋国家实验联合山东省科技厅设立“问海计划”专项,研发一批海洋观测核心技术与设备,在南海-西太平洋-印度洋新布放潜标近80套,全球最宏伟的海洋区域潜标观测网已基本完成。此外,深远海与极地极端环境与战略性资源调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启动了“万米深海行动计划”,在马里亚纳海沟通过自主研发的海洋仪器装备,获得了第一手海洋观测资料,填补了多项海洋科研领域空白,逐步解开了地球第四极的神秘面纱。

2016年实验室发表SCI论文1030篇,其中在《自然》、《科学》系列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9篇;获批2016年度首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承担项目12项等一批科研项目,经费约9亿元;目前海洋国家实验室在研项目经费达30亿元。

临海筑梦,向海而兴。作为我市乃至全国当之无愧的海洋科技“龙头”,海洋国家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课题,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以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大型协同创新平台为纽带,一个又一个带着蓝色标签的高校院所、“国字号”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纷纷落户青岛蓝谷,创新型海洋经济在鳌山湾畔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落户蓝谷的30多家高校院所几乎都与海洋国家实验室有合作。作为蓝谷发展的引擎,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创新引领作用正日益得到凸显。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所说的,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青岛将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海洋科技与“海上丝路”深度融合。奏好开放“进行曲”,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建设一批合作项目;奏好合作“协奏曲”,主动融入世界创新发展交流平台,在海洋科技创新中协同发展;奏好众创“交响曲”,推动跨界融合,加快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南下北上东进西出:

联合全球布局海洋科研

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协同创新,改变了国内外海洋科研单位单打独斗的局面,很快成为高端科研资源集聚的焦点。

仅仅一年的时间,海洋国家实验室就举办了16次面向全球的“鳌山论坛”,涉及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智慧海洋、海洋大数据、基因组学、极地战略学资源、海洋环流与气候等主题,为“透明海洋”“蓝色生命”“海底资源”等重大战略计划的全面布局提供了思想库和任务库。与中船重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天津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建的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观测与探测、深蓝渔业工程装备联合实验室,成为国家围绕“透明海洋”“深蓝渔业”等重大战略任务,开展协同创新的模式探索。今年,海洋国家实验室还主导发起了两个国际海洋领域最高规格的学术会议——CLIVAR开放科学大会和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专家学者云集岛城,碰撞科学思想,酝酿科学计划。

“基于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协同创新网络,提升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当中,我们不仅仅是付出,更多的是收获。”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对此予以称赞。

来青参会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劳伦斯·梅丁说:“我们要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进行全球合作,在青岛举办的这次科学盛会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合作交流平台。”

而吴立新则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益强大,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魄力和视野,让中国的海洋科技走出国门,在海外设立研发基地,让全球的科学家都可以参与,由中国的科学家参与主导。”

于是,在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当中,实施“南下、北上、东进、西出”战略,剑指海外,拟建设5个国际研究中心,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网络,成为对接国家战略,努力实现海洋强国梦的新的支撑点。目前,落户澳大利亚霍巴特的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已正式签约,明年春季将正式启动。在不久的未来,海洋国家实验室还将与俄罗斯、美国、德国推动联合中心建设,吸引国内外海洋领域的领军人物参与,共同促进全球海洋科技合作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国家实验室着力打造的全球第三条大洋钻探船“梦想号”项目立项正在快速推进当中,它将实现自上个世纪以来的人类梦想,打穿地壳,深入地幔。

“未来的鳌山卫,拥有以蛟龙号为代表的深潜基地,以大洋钻探船为代表的深钻基地,以透明海洋为代表的深海体系,将是深海认知、深海开发以至于深海研究的世界中心。”吴立新说。

风起云涌自当扬帆起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成运行,承担着我国“潜海、探洋、登极”的伟大历史使命,将引领我国乃至全球海洋科技的发展,努力向着全球海洋一流人才聚集高地和重大国际合作计划的发源地奋勇前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