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青岛市蓝谷管理局获悉,截止到2016年12月,青岛蓝谷新签约引进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6个、累计达到18个,引进“中字头”“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3个、累计达到17个,新签约引进各类科技型企业40余个、累计达到250余个,新引进各类人才260余人、累计达到3500人。
“建设青岛蓝谷等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蓝谷正聚焦“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坚持以高端要素集聚为引领,以城市配套设施为保障,以优化创业环境为支撑,大力实施“135”发展战略,全力推进蓝谷建设发展。
集聚高端要素
近年来,青岛蓝谷强力推进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海洋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项目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正在推进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山东大学德国学院、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同济大学青岛研究院等项目年底前正式运营;推进国家海洋局一所蓝谷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教城等一批项目尽快签约或加快建设。蓝谷项目呈现出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运营一批的良好发展态势。
而在加强高端科技型人才引进方面,青岛蓝谷强化“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的人才培养引进功能,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启动实施“鳌山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面向全球汇聚海洋领域高端人才。中国海洋人才市场蓝谷分部、中国海洋人才创业中心蓝谷基地正式挂牌运营。
与此同时,青岛蓝谷已累计完成投资约71.71亿元,开工面积约224.41万平方米,目前已竣工约180万平方米,年底全面完成20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加强众创空间管理,完成5家区级孵化器资质认定,完成“深海众创空间”和海上试验公共平台建设方案。
完善城市功能
截止到2016年12月,青岛蓝谷快速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目前,13条市政道路正式竣工通车、6条道路具备通车条件,蓝谷城际轨道交通基本实现全线贯通,14条区域公交线路正式开通,实现公共交通与青岛、即墨的无缝衔接。加快推进总长8.6公里的综合管廊建设。完成温泉河、新民河、南泊河、尼姑山河等河道景观整治和滨海公园一期工程,实施滨海公园二期和滨海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大幅提升蓝谷生态品质。
而在城市生活功能配套方面,青岛蓝谷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推进青岛第19中学、山东大学实验小学及实验幼儿园加快投入使用。引进青岛二中、嘉峪关小学、市南区实验幼儿园在蓝谷设立分校或联合办学;启动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美国西部教育联盟美国中学青岛分校等学校建设。引进美中有爱癌症治疗中心,推进与吉林大学附属医院、华西第四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洽谈合作。此外,还在蓝谷重点区域布局7-11连锁店,推进蓝谷BC书店项目,商业、娱乐、休闲、健身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
优化创业环境
在硬件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青岛蓝谷发展软环境的培育也实现了齐头并进。
在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方面,不断加大政策配套力度,研究拟定《鼓励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众创空间管理办法》《人才公寓建设和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山东省区域创新中心争创工作。
在推进机构法定化改革方面,基本完成蓝谷机构法定化改革和职员化改革实施工作,建立了理事会决策、管理,局执行、监事会监督的体制机制。筹建蓝谷行政审批大厅,承接青岛市、即墨市委托的行政审批权限,为入住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项目审批提质增效。
在强化科技金融支撑方面,研究拟定《青岛蓝谷管理局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探讨与社会资本及其他政府资金合作设立或以增资方式参股产业投资基金。整合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资源,筹备组织设立蓝谷科技银行,做实蓝谷金融超市。对接青岛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探讨在蓝谷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天使基金、持股孵化基金等资源,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截止到2016年12月新签约引进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6个、累计达到18个引进“中字头”“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3个、累计达到17个新签约引进各类科技型企业40余个、累计达到250余个新引进各类人才260余人、累计达到3500人,青岛蓝谷已累计完成投资约71.71亿元,开工面积约224.41万平方米,目前已竣工约18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