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由“蛟龙”号、“海龙二号”、“潜龙一号”组成的“三龙”系列潜水器正式聚首青岛,“三龙”聚首探深海活动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举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分别同三家技术责任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共同探索“三龙”系列潜水器的共享和管理机制,由此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技术创新发展驶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在国家科技部和中国大洋协会的支持下,我国已经建立了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号无人无缆潜水器为代表的深海大洋勘探重型装备,又称“三龙”系列潜水器。“三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深海勘查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类典型深海运载器。“三龙”的持续、高效应用是深入开展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海科学研究等任务的关键,同时,潜水器只有得到持续、高效应用和系统规范的维护管理,才能确保技术状态的保持。“三龙”聚首青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青岛市在深海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的技术支撑水平,促进深海尖端科研成果的产出,从而形成辐射作用,带动深海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吸引并集聚高端人才,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三龙”各有长处并肩作业可以互补
“‘三龙’是过去我国发展深海技术三个代表性说法。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当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深海运载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可以搭载科学家到深海进行精细化作业和取样,它的优势是科学家可以在现场进行仔细观察。”据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介绍,“海龙”系统主要用于深海热液硫化物、生物与环境等深海勘探与科学调查。在中国大洋第21、22、26、30等全球科考航次中有多次成功应用,其中在大洋21航次中创造了我国首次自主发现并精细观测深海黑烟囱的纪录;“潜龙”系统的优势是可以在水下长时间作业达30余个小时,并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海洋环境参数等精细调查,为海洋科学研究及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潜龙一号”作业深度、续航能力、作业精度等技术性能指标在同类装备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三类深海运载器在调查作业模式方面各有特点,在应用领域方面各有所长。‘潜龙’系列和‘海龙’系列可以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更好地取样提供前期的数据和帮助。”李波表示,“三龙”聚首是我国海洋探索技术进步的体现。“如果一条船上具备了‘三龙’,水下观察、取样的能力和效率将大幅提升。”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告诉记者,“由于三类潜水器的操作技术不同,目前的船舶很难满足同时搭载三类潜水器的要求。‘蛟龙’号的新母船已经开始建造,将于2019年3月下水,未来有望实现同时搭载三类深海运载器同时出海作业。”
“海龙二号”潜水器
助力“三龙”水下勘查能力充分发挥
谈及“三龙”聚首深海基地的缘由,李波表示,“国际最为著名的深海技术及装备应用与发展支撑保障基地,包括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和日本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均运营有载人潜水器、自治潜水器和缆控潜水器三大深海运载器,这些保障基地实现了国家重大深海装备的集中管理与高效应用。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深海潜水器研制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但在潜水器管理、配套保障设施和支撑保障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海龙二号’和‘潜龙一号’潜水器完成研制和海上试验后仍分散在各研发单位,无法形成‘协同作业、安全救助’的海上整体实力,影响规模效益的发挥。此外,由于深海运载装备的高技术性和复杂性,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深海装备大多由研制人员负责操作使用,没有形成职业化的支撑保障队伍。深海运载装备研制完成后,需要专业的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试验检测水池、总装车间、海上试验场、科考码头等基础条件支持,基于专业的支撑保障基地,为深海科学考察、潜水器维护升级和其它深海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公共平台。”李波认为,“国家深海基地是面向全国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调查与开发、深海装备研发和试验、海洋新兴产业服务,提供科考船舶、载人潜水器等大型深海装备运行与维护保障、潜航员选拔培训与管理等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也是世界第五大深海技术及装备支撑保障基地。‘蛟龙’号于2015年入驻深海基地后,深海中心在载人潜水器维护保养及航次任务组织实施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由潜航员为主组成的载人潜水器维护保障队伍日益壮大,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海龙’号和‘潜龙’号的入驻,将使深海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深海作业体系,通过提供优质的基础条件保障和支撑服务,有利于‘三龙’水下勘查能力的充分发挥。”
‘潜龙一号’潜水器
打造全链条式深海技术支撑平台
李波表示,“三龙”可以搭载科学家和相关调查作业工具进入深海,并利用不同类型的作业工具实现深海各类环境要素和底质样品的探测和取样,是未来深海开发的关键核心装备。
“深海基地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需要同潜水器研发单位及其它优势力量进行密切合作,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适时开展潜水器技术的升级。依托国家深海基地建成的现代化的潜水器维护与总装车间、机电加工车间、大型试验检测水池、消声水池实验室、深海超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试验辅助船、海上试验场和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码头,为‘三龙’及其它深海装备的业务化应用创造一流的基础条件,打造全链条式的深海高技术支撑保障平台。”于洪军表示,“‘三龙’是我国深海高技术发展的标志和里程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在深海技术装备发展领域的总体水平。‘三龙’的集中管理有助于国家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三龙’将成为我国开展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海前沿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将大幅提升我国国际海域资源勘查的效率和质量,助力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对于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海域的话语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据李波介绍,“‘蛟龙’号于2017年2月6日执行第四个试验性应用航次,将在印度洋、南海、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开展调查研究。此后,潜水器将转入技术升级阶段,升级后的潜水器将搭乘新的支持母船,以期在今后业务化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海龙二号’和‘潜龙一号’目前尚无任务安排。下一步,我们将对‘三龙’进行集中管理,根据不同的调查需求派出不同的‘龙’进行作业,至于以后如何协调、提高潜水器的使用效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蛟龙”开启124天航程探秘西北印度洋
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2月6日,“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从青岛起航前往西北印度洋,执行2017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8航次)的科学考察。本航次分三个航段,“蛟龙”号将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南海、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大洋资源和深海前沿科学调查,执行时间为2017年2月6日至6月9日,共124天,吸引了全国20多家单位150多名队员参加。
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介绍,与以往“蛟龙”号航次相比,本航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任务更加多元化,包括大洋专项、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和中科院先导计划项目;二是本航次是海上连续作业时间最长、调查区跨度最大的一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也是迄今潜次任务安排最多的一个航次,设计潜次任务达到31次,其中包含7个水深在6000米以上大深度潜次;三是本航次除完成科学调查任务外,还需进一步提高“蛟龙”号作业效能,完善“蛟龙”号的应用管理机制,锤炼“蛟龙”号海上作业及维护保障技术队伍,为业务化应用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