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黄海水产研究所“牵手”14家企业深耕刺参养殖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7-02-17 10:54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展的“刺参规模化繁育与养殖模式创建及其产业化推广”成果获得2014——201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黄海水产研究所团队联合全国沿海14家养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刺参产业中存在的优质苗种短缺、养殖模式单一、工程化水平差、养殖单产低等问题,在新品系培育、规模化扩繁、生态保苗、技术产品研制、养殖模式构建、养殖工艺优化与技术集成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选育出具有抗病耐高温性能的“高抗1号”刺参新品系,率先创建了池塘工程化、浮筏吊笼和浅海网箱三种养殖模式及其技术体系。目前,养殖模式推广到山东、辽宁、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池塘工程化养殖推广面积达10万亩,浮筏吊笼养殖刺参推广规模达到近400万笼,推广刺参浅海网箱8.8万余口。

黄海所“牵手”14家企业深耕刺参养殖1

黄海所“牵手”14家企业深耕刺参养殖

“高抗1号”种参

“高抗1号”种参

培育的“高抗1号”苗种

培育的“高抗1号”苗种

该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刺参养殖的工程化水平,突破了刺参自然分布区限制,实现了南到福建、东到黄河三角洲地区以及从陆基到海基养殖模式的多元发展,拓展了养殖空间,推动了刺参养殖向现代高效养殖产业的转型升级。

创建新型刺参养殖模式

刺参位列传统“海产八珍”之首。“自上世纪80年代刺参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突破后,刺参增养殖业迅猛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刺参增养殖业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传统池塘养殖为主的刺参养殖产业,形成了年产值近300亿元的新兴养殖业。刺参成为我国海水养殖单品种产值最高的种类,被誉为海水养殖‘第五次浪潮’的主体,为沿海经济结构调整和渔民就业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印庚告诉记者,“然而,刺参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据初步数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因病害导致的损失占养殖产量的20%。”

为突破海参养殖缺少新型养殖模式、工程化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实用化技术产品缺乏等难题,建立高效、多元化的刺参健康养殖模式,2001年以来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刺参养殖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集成构建了池塘工程化养殖、浮筏吊笼养殖和浅海网箱养殖3种新型养殖模式,并进行了大规模示范与推广。

产学研合作成国际趋势

“项目组在青岛2300亩池塘进行了刺参池塘工程化养殖示范,示范区单产达400kg/亩;在福建霞浦、山东荣成地区进行浮筏吊笼养殖示范10万余笼,单产达11104.6kg/亩;在青岛胶州湾海域建设浅海网箱7800口并完成浅海网箱养殖技术示范,平均产能达500kg/亩。”据王印庚介绍,“2016年下半年海参水产养殖业开始慢慢好转,持续了几年的‘寒冬’开始逐渐回暖,2017年养殖户的收益将会有所提高。”

如今,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该成果通过科研院所与国内多家刺参养殖企业的合作,突出海水养殖良种、优质苗种、健康养殖模式、设施渔业和行业技术服务等重点方向,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有效机制,将刺参养殖新成果迅速转化,不仅加速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同时还可以给产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保障刺参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优化“南北接力”养殖模式

经过10余年的努力,项目组与企业合作已获得几个具有优势性状的新品系,如耐高温抗病力强的“高抗1号”刺参、生长速度快的“海生1号”刺参。

“做好产业规划,优化养殖模式;加快申报新品种,扩大良种覆盖率;提升工程化水平,保障养殖提质增效;开展增殖放流,恢复浅海资源;完善产业技术体系,促进行业一体化发展将是我们下一步的任务。”王印庚表示,下一步,我们会优化“南北接力”、“东参西养”的养殖模式,集成相关技术,实施产业链条式发展,提升产业效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