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黄海水产研究所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7-02-24 13:31

近日,黄海水产研究所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单位奖)”,主持完成的“鱼虾多性状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圆斑星鲽苗种繁育与增养殖技术”项目均获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鱼虾多性状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以中国对虾和大菱鲆作为选育对象,选育出中国对虾“黄海2号”、“壬海1号”和大菱鲆“丹法鲆”等新品种;“圆斑星鲽苗种繁育与增养殖技术”项目针对其自然资源衰退严重、鱼种濒临灭绝的现状,历经16年刻苦攻关,突破了圆斑星鲽原种保存、苗种批量繁育和增养殖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开发和增殖放流,在圆斑星鲽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方面达国际领先水平。

黄海水产研究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内容随着年代变迁和产业发展需求,从最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藻类育苗、捕捞技术合作,扩展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对虾和扇贝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创新及二十一世纪初的工厂化健康养殖、网箱养殖等设施化养殖合作,再提升到近期“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水产种业体系建设、新型养殖模式构建以及水产品精深加工等内容,产学研合作内容向更高层次、更全面的阶段发展,推动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陆互动带动产业区发展

目前,黄海水产研究所产学研合作企业遍及山东、江苏、浙江、天津、辽宁、福建、广东等十几个省份,由沿海地区不断向内陆扩展,呈现出多地区、多形式、多联合、多层次的合作特点,在我国沿海带动形成了年产值数十亿元的中国对虾、大菱鲆、半滑舌鳎等产业区。此外,黄海所还不断向近海、远海发展,其中浮筏养殖、吊笼养殖、海洋牧场规划、养殖工船等技术为我国深蓝渔业发展增砖添瓦,不断注入新活力。

“就近几年来看,黄海所一批重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奖励并转化为生产力。”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印庚表示,由雷霁霖院士研究推广的“温室大棚+深井海水”的新模式,使大菱鲆工厂化养殖由山东扩展到河北、辽宁、江苏、福建,广东等,引领了我国鲆鲽类新的养殖高潮,扩大了农村就业人口,掀起了我国海水养殖的第四次浪潮;由唐启升院士率领的研究团队针对制约我国浅海海湾系统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了我国海水养殖中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量养殖和缺乏相关技术支撑的问题。

新品种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

近年来,“黄海1号”、“鲆优1号”等一批科技成果成功走向产业化,为当地经济发展及海水养殖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作为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的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黄海1号”中国对虾已在我国北方推广应用,养殖面积达30万亩,产值超过30亿元。据王印庚介绍,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开发与应用”成果,创建了半滑舌鳎工厂化大规模苗种繁育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鳎科鱼类养殖零的突破和稳定发展,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3亿元,年产值达15亿元。

此外,“海水鲆鲽鱼类基因资源发掘及种质创制技术建立与应用”项目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鲽形目鱼类(半滑舌鳎)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发明了牙鲆高产抗病良种选育技术,创制出我国海水鱼类第一个高产抗病优良品种“鲆优1号”牙鲆,生长提高30%左右、成活率提高20%以上。该项目创制的牙鲆“鲆优1号”等新品种以及高雌半滑舌鳎苗种在全国沿海省市进行了规模化推广。

黄海所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

据统计,黄海水产研究所80%科技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中国对虾“黄海1号”、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海带“黄官1号”、大菱鲆“多宝1号”等9个水产新品种建立了“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大大提升了我国水产良种覆盖率,带动形成了虾、蟹、鲆鲽鱼、海带等数个年产值数十亿元的产业带。

近年来,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组建了“黄渤海区种业技术创新联盟”、“海水养殖产业标准联盟”、“南极磷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联盟,搭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此外,黄海水产研究所还牵头组建了山东省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质量安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水养殖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市级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推动地方经济和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

(青岛财经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