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中科院海洋所发现新物种填补空白
李倚慰 /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7-06-01 16:14

中科院海洋所发现新物种填补空白

热液区发现软体动物腹足类一新属和一新种 推动我国深海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人员在马努斯弧后盆地水深1740米的热液区发现了软体动物腹足类一新属和一新种,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空白。

我国对于深海海山区、热液区和冷泉区的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自2014年4月起,在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支持下,海洋研究所依托“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以及搭载的“发现”号ROV,分别对冲绳海槽热液区、南海冷泉区、雅浦海山区以及马努斯热液区进行了数次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软体动物标本,其中很多为未经发现和描述的新种,推动了我国关于深海软体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精致翁戎螺(新种正模)

精致翁戎螺(新种正模) 

新发现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我们在对2015年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马努斯热液航次采集的腹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发现了形态特征很特别的脐螺科标本,其附着在黑色岩石上,形状如帽贝,但早期壳层仍保留着螺旋状,这些特征与同科其它属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为脐螺科动物由螺旋状向帽贝状演化的中间过渡类型。”中科院海洋所张树乾博士告诉记者,“此次新发现的马努斯片脐螺是片脐螺科种类由螺旋状向帽贝状过渡的中间类型。也就是说,我们发现了热液区片脐螺科进化过程中的缺失环节,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据张树乾介绍,脐螺科为深海热液区特有类群,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隆起、加拉帕戈斯、劳盆地以及马里亚纳弧后盆地,目前全世界已发现6属9种。“深海热液区是高温、高压、低氧的环境,生物怎样适应极端环境,这种机制目前在科学界还没有共识。马努斯片脐螺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张树乾表示,“深海热液区的生态环境与地球初期环境相似,这对于科研人员研究生命起源与进化具有启示性的作用。同时,深海热液区生态环境的发现对于特殊基因开发、医药开发以及工业应用方面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马努斯片脐螺(新属新种)的贝壳

马努斯片脐螺(新属新种)的贝壳

深海发现了5亿年的“活化石”

除了马努斯片脐螺之外,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素萍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也发现了翁戎科一新种,将其命名为精致翁戎螺。标本采自于雅浦海山区一山顶处,距离水面255--289米。至此,精致翁戎螺也成为第一个由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翁戎螺新种。

“翁戎螺属于非常古老的类群,起源于古生代寒武纪时期,距今约5亿年。”张素萍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只发现化石种,没有看到活体,所以很多人认为它已经灭绝了。直到18世纪--19世纪,人们才在大西洋首次发现了活体。原来,翁戎螺以前的生活环境是较浅海域,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逐渐开始往深海移动。”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现翁戎螺化石种1000余种,现生种仅有32种,因此,翁戎螺被人们誉为贝类的“活化石”。该新种的发现,丰富了世界翁戎螺科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内容。 

马努斯片脐螺(新属新种)的软体部分

马努斯片脐螺(新属新种)的软体部分

查阅大量资料通过专家认定

据张素萍介绍,“一开始我们也没有发现是新种,推测了几种后来发现都不是。我们把它的照片放大后发现它的花纹很精致,与现有的种类不太一样,于是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出它们各自的特征进行比对,从而证明了我们发现的翁戎螺是一个新种,也就是第33种。”

“研究人员定一个新种是很严肃的事情,必须查阅与之相关的所有的文献资料。过去由于标本少、掌握的资料不全,所以出现了很多‘同物异名’的现象,不同环境下生长的同一种贝类可能形态都不一样,于是就出现了多个名字,其实都属于同一种。”张素萍表示,“现在信息相较以前更加透明、全面,所以我们这次定精致翁戎螺查阅了很多资料,并且通过了国际专业期刊和业内专家的认定,是经过反复确认后做出的决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