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21时23分,“潜龙三号”从南海深处回到“大洋一号”母船甲板上。 新华社照片
我国最先进的自主潜水器“潜龙三号”近日在南海北部陆坡东沙西南海域近底调查26小时,探秘神秘疑似冷泉区域。“潜龙三号”此行带回了数千张拍自水下1400米左右的海底照片,有丰富的深海生物、斑状菌席和疑似冷泉碳酸盐岩,并探测到近底水体存在甲烷浓度异常。科学家分析,该区域可能属于冷泉区。
“大洋一号”船综合海试B航段领队韩喜球表示,分析“潜龙三号”带回的数据资料和照片,有迹象表明东沙西南陆坡上存在甲烷自然渗漏现象。海底甲烷自然渗漏可能与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存在关联。有可燃冰的区域往往在海底断裂附近有富甲烷流体的溢出,这股来自海底深部的流体由于与背景海水的温度相近,也称冷泉。
据悉,冷泉是一种以水、碳氢化合物(天然气和石油)、硫化氢、细粒沉积物为主要成分,温度较低,与海水温度相近的流体,主要分布在被动陆缘和主动陆缘斜坡海底沉积面之下。
冷泉是继海底热液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二者都反映了海底的极端环境,但同时在这种环境中又生活了大量的生物,是目前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在我国已初步确认的近海冷泉区主要有7个,东海仅发现冲绳海槽1个冷泉区,南海海域分布6个,包括台西南海域、东沙群岛西南海域、东沙群岛东北海域、神狐海域、南沙海槽和西沙海槽海区。韩喜球说,“这次探测范围有限,没能找到活动的冷泉区,但不排除附近存在冷泉喷口。此次还拍摄到了白色的斑点状菌席,说明调查区域海底甲烷渗漏不显著。”
研究海洋生物多年的“大洋一号”船综合海试B航段首席助理孙栋表示,本海域以软质沉积物为主,底栖生物群落未发现明显的贻贝、铠甲虾等冷泉指示生物,可能是泄漏的甲烷量不足以供养大量的、冷泉区典型的化能合成底栖生物群落,也可能是这里存在冷泉底栖生物群落,但是面积较小,照相测线恰好没有发现。(郑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