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近日召开的2019年春季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会商会上,专家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将在今年春夏季继续发展,持续到冬季的可能性大,将发展成为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
专家提醒,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预计2019年春夏季,我国渤海、黄海、南海海温较常年同期略偏高,容易出现海洋热浪灾害。黄渤海和南海区域海水养殖户及相关企业需防范海温异常升高对渔业养殖造成的灾害影响。
近年来,破坏性的海洋热浪灾害发生频率不断提升,引起了人们对海洋热浪的普遍关注,相关研究已经开始起步。
海洋热浪逐年加剧
海洋热浪是指一定时期(几天到几个月)在一定区域内发生的海表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海洋热浪可延伸至上千公里。
全球变化引起的海洋变暖是形成海洋热浪的重要原因。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霍尔布鲁克教授表示,全球海表平均温度升高与海洋热浪事件增加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
海洋变暖由两种原因造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谭红建博士解释说,一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中90%以上的热量被海洋吸收,使得全球海洋平均温度显著上升,增加了海洋热浪发生频率和强度。二是地球系统内部的气候变率也会增加海洋热浪发生的机率。例如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发生时,会引起一些地方的大气和海洋环流发生异常,导致部分区域出现极端高温现象。例如,1997/1998年和2015/2016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均导致包括中国海在内的全球多处海域发生海洋热浪。
4月2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1870年~2018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2018年,全球大部分海域海表温度较常年值偏高,全球平均海表温度为1870年以来的第4高值,全球海洋热含量超过2017年创下的纪录。2018年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年份。
与之相呼应的是全球海洋热浪出现的天数也急剧增加。今年3月初,由英国海洋生物学会学者带领的团队在《自然·气候变化》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1987年~2016年间,全球海洋每年出现热浪的天数比1925年~1954年多了54%。领导该项研究的斯梅尔博士说,在气候变化影响下,海洋温度上升,海洋热浪发生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变长。斯梅尔表示,在全球范围,海洋热浪越来越频繁与持久,过去10年多数海洋盆地都出现了创纪录的热浪。极端温度事件可能是未来数十年里,海洋面对的最重要的压力因素之一。
热浪威胁海洋生态
谭红建说:“海洋热浪严重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温异常偏高会通过改变鱼类产卵和活动区域影响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同时高海温还有利于藻类的暴发性增长,容易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
2011年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破纪录海洋热浪事件对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鱼类、哺乳动物和海鸟等各种生物都有不利影响,数百公里的海岸线上,海藻和海草奄奄一息,几周或几个月后消失,导致依赖它们的有鳍鱼和鲍死亡。
2014年~2016年北太平洋海水温度持续升高,导致渔场关闭,海洋哺乳动物大量搁浅,海岸线上出现有害藻华现象。
当海温超过30度,珊瑚会将体内共生藻排出造成白化,长时间的高海温导致白化珊瑚难以恢复,最终死亡,从而影响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
2016年澳大利亚发生极端海洋热浪事件,导致大堡礁珊瑚经历了一次灾难性死亡事件,近1/3的珊瑚礁生态功能发生了变化,原本成熟多样化的珊瑚集群发生退化。
研究表明,白化后珊瑚群完全恢复的可能性较小,而且珊瑚生长缓慢,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更新换代。
2018年,海洋热浪在全球多地出现,美国加州圣迭戈海域8月水温达26.3℃,创下102年以来的新高,致使有毒海藻激增,捕蟹业受损严重,并造成海狮、鲸类等多种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观测数据表明,近几十年来,我国近海海表温度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是全球海洋温度上升最显著的区域之一,导致我国近海海洋热浪加剧。
2016年8月,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发生了破纪录的极端高海温事件,平均海表温度超过28.7℃,高于气候平均值1.8℃,同时28.5℃和30℃等温线分别到达北纬36°和北纬32°,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北位置。北方沿海海水温度最高达32℃,导致渤海近岸大量养殖海参死亡,辽宁省损失近70亿元。相关人士介绍,海参生存温度不能超过31℃。同时,高温还会引发池塘生态系统中单胞藻、大型藻类的大批死亡和腐败,引起池底有害物质浓度升高,对海参造成毒害作用。
我国海洋热浪研究起步
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海洋热浪作为一种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人们正在寻找应对之策,减少海洋热浪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害。
为了帮助珊瑚躲过海洋热浪侵袭,澳大利亚科学家正在试验将珊瑚移植到较冷海域,帮助珊瑚免受海洋热浪的影响。同时,还有科研人员尝试使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珊瑚基因,帮助珊瑚适应海水温度变化。
2018年夏季我国北方沿海出现海水异常高温时,为有效预防持续高温给海参养殖带来的风险,采用在涨潮期的夜间或凌晨对池塘进行换水的操作方法,尽量提高池水水深并增加换水频率,以降低池水水温;在小型池塘上方增设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引起的池塘水温持续上升;在夜间或清晨利用充氧设施增加池塘充氧时间,向池塘中投入颗粒氧、水质和底质调节剂、微生态制剂等产品,防止高温作用下池底有机物腐败,减少海参死亡。
未来,在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全球将持续变暖,海洋热浪预计将持续时间更久、范围更广、次数更频繁,世界各国急需加强应对。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海洋热浪监测及预测预警机制,但海洋热浪的科研工作已经起步。据悉,2017年7月,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研究”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将研究海洋热浪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的影响,预估未来50年~100年全球变化情景下我国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致灾因子、脆弱性及综合风险的变化趋势及特征,以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