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发布2018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2018年海洋灾害和海平面变化有什么特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日前,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员王慧、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强,请他们对《公报》进行了详细解读。
记者:请介绍一下2018年我国海洋灾害和海平面变化的主要特点。
刘强:2018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岸侵蚀等为主,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7.77亿元,死亡(含失踪)73人。与近10年(2009年~2018年)平均状况相比,2018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低于平均值,死亡(含失踪)人数略高于平均值。2018年共有10次台风登陆我国沿海地区,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其中5次登陆福建、广东两地,造成风暴潮灾害损失35.11亿元,占全年风暴潮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79%。单次海洋灾害过程中,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1822号“山竹”台风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57亿元,广东沿海3个潮位站破历史最高潮位记录。
王慧:1993年~201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8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3.15毫米/年)。2012年~2018年是近4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最高的7年,海平面从高到低排名前7位的年份依次为2016年、2012年、2014年、2017年、2013年、2018年和2015年。
201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时空变化特征明显。
从空间分布来看,黄海沿海海平面低于渤海、东海和南海。珠江口和海南西部沿海海平面较高,山东沿海海平面较低。
从时间特征上看,7月中国沿海海平面为历史同期最高,6月、8月和12月局部区域(6月珠江口、8月渤海、12月江苏至福建沿海)海平面为历史同期最高。2月和10月局部区域(2月山东半岛至台湾海峡以北、10月长江口以北沿海)海平面处于近10年同期最低位。
记者: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慧:中国沿海近7年的海平面均处于近40年来的高位,其中201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93年~2011年)平均海平面高48毫米,为1980年以来第六高位。
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主要是由全球性海平面上升、中国沿海水文气象要素变化以及地面沉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一是全球性海平面上升主要是由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引起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显示,近100年以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9厘米,并且区域特征明显,西太平洋是海平面上升速率较高的区域,中国沿海位于该区域,海平面上升较快。
二是局地海平面上升还与区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等密切相关。海温和气温升高、气压降低等因素都会造成局地海平面上升;另外,风场异常变化导致海水长时间向岸堆积,也是造成局地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之一。
三是地面沉降也会造成海平面相对上升。在我国,天津、上海和广州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位于河口淤积平原,地质结构较松软,由于地下水超采和大型建筑物压实等原因,存在地面沉降,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
记者:请简要介绍我国在海洋灾害防御和应对海平面上升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强: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海洋观/监测站网,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海洋预报预警能力,开展风险调查与评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防灾减灾宣传,有效减轻海洋灾害损失和海平面上升影响,为保障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海洋观测预报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海-地-空-天一体化的海洋综合观测业务化工作扎实开展,观测范围基本覆盖我国近岸和近海,观测设备到报率、观测数据有效率均明显提升。目前我国各级海洋预报机构按期定时发布的各类海洋预报预测产品约400余种,预报要素涉及潮汐、海浪、海冰、盐度、海温、海流等,警报要素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核心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向政府、公众和涉海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发布。
2018年,自然资源部针对19次风暴潮过程、29次海浪过程和1次海冰灾害过程共发布海洋灾害警报267期,准确率74%。
沿海地方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2017年,自然资源部组织全国沿海11个省对警戒潮位值进行了重新核定,首次将陆地岸线科学划分为259个警戒岸段,系统地核定了警戒潮位值,海洋灾害风险预警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组织编制了风暴潮、海啸、海冰、海浪、海平面上升5个灾种的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方法体系,并开展了试点,明显提升了沿海地方科学防范海洋灾害的水平。
王慧:海平面变化监测预测和影响评估方面。我国建立了覆盖沿海的海平面观测站网,其中观测时间最长的超过65年;发射了HY-2卫星,实现了全球范围的海平面观测;在海洋站安装GPS设备,监测地面沉降状况;开展了我国沿海海洋站的基准潮位核定和水准连测专项工作,形成了长期、连续、稳定的科学数据序列。通过分析海平面变化规律,研究海平面异常变化成因机制,不断完善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开展了海平面上升对风暴潮、海岸侵蚀、堤防和滨海生态系统等影响的专题评估,给出了不同海平面上升情景下我国沿海人口、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海洋灾害和海洋工程设计标准等的影响状况,完成了国家级的海平面上升影响评估和区划工作,提出了应对策略与建议,为编制和实施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海平面公报》自1989年开始编制和发布,并从2006年起每年发布,目前已编制发布21期。公报的发布使各级政府及时了解海平面变化及影响状况,便于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应对海平面上升,保障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刘强:为了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我国积极落实海洋观测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项目,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联合技术委员会等框架下的国际计划。我国提出的太平洋观测系统建设方案被纳入国际热带太平洋观测计划。2018年初,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正式挂牌并实现业务化试运行,向南海周边的9个国家提供全天候的海啸监测预警服务。
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开展海洋灾害科普宣教活动,通过应急演练、教材编制、参观体验等形式提升公众的灾害防御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沿海还组织建设了若干海洋减灾示范区和示范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基层减灾模板。 (方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