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郭先登:以幸福为导向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2-07-10 00: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期之际,中国各省区市为深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纷纷提出建设幸福省区市。今天,以幸福为导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执政潮流。

  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十二五”规划纲要增加了“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篇,而且是整个 “十二五”规划中最长的一篇,并在收入分配、就业、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纲要》首次制定了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其中24个指标中有9个指标是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在12个约束性指标中有4个是与民生紧密相关的。

  目前以幸福为导向的发展潮流正势不可挡地滚滚向前。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二五”规划中亦明确提出:“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更具活力,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创造全市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是历次政府工作报告首次使用的语言。青岛作为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的国家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建设宜居青岛、幸福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

  在实践中各个区域或城市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建设幸福区域或城市的发展模式。各地普遍对规划期的经济发展速度做出了理性和正确的研判,纷纷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把发展的着力点转向民生改善、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等方面,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已逐渐转向民生,举办越来越多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形成了由量的增长到质的增长新的执政理念。各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提出了更多民生硬指标,民生投入力度也将远超往期。如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5%;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100万套左右;就业岗位持续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等硬指标,同时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智能电网、数字健康、数字教育、数字气象、数字社区和电子政务工程,提高城市数字惠民水平。再如重庆市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十二五”规划期缩小三大差距的施政硬指标: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左右;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圈翼地区差距缩小到2:1左右;在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全市基尼系数降到0.35左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首次独立成章写入《纲要》,并且根据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将草案原文 “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改为“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目前,省区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按照“两同步”的理念,提出居民收入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完全同步”的有19个、“基本同步”的有5个。青岛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现两个12%同步增长的奋斗目标。

  建设幸福城市的主要目标指向。建设幸福区域和幸福城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乡,改善社会治安,保障人民权益,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从而强化转型升级,使转型升级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的福祉。实践证明,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取决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还取决于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安全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等。

  党委与政府要为建设幸福城市创造环境和条件,从根本上杜绝“城市病”,从源头上保证以人为本措施的落实,把市民享有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首要出发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体系揭示,从中央到地方,任何一级的党委与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幸福生活的指数。从形象的比喻出发,幸福在老百姓的眼中像花儿一样,党委和政府要创造花儿生长的环境和条件,为花儿美丽绽放提供阳光、空气和土壤等必需的条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青岛这样的城市,长期以来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由于受到历史发展局限性理念的制约,走的是一条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的路,城市化是处于被动的位置,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民生项目建设出现历史欠账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委与政府要为建设幸福城市创造环境和条件,必须通过一流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一流的城市功能、品质和魅力,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以更高的城市发展水平引领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引领城市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

  在实践中,把市民享有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首要出发点,各个区域或城市制订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都突出更为具体的民生指标,都突出发展关系民生的项目。综合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列入的大项目,直接关系民生的占到70%左右,几乎是100%都同民生有着关联。如深圳市“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的安排突出表现在:一是用在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政府投资占全年政府投资的88%以上;二是市级财政用于政府民生和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83.4%。

  各个区域或城市突出完善GDP考核指标,以建设生态性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等为抓手,发展目标指向绿色GDP,实现包容性增长。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并举的发展趋势,人类经济社会要实现以子子孙孙昌盛繁衍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两大主题,一是和平与发展,二是能源与环保,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实现绿色与低碳发展。目前,人类经济社会依靠过度消耗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推进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形成了全球范围内对环境的严重挑战,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幸福城市,需要以建设生态性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环境友好型城市、气候适应性城市等为抓手,把考核的第一指标指向绿色GDP。

  绿色GDP就是实现城市发展形态的绿色转型,其核心内容是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由人与自然相背离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相分割的发展形态,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形态的转变,完成绿色产业体系——绿色考核体系——绿色标准体系的推进三部曲,最终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和执政理念。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家提出的 《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的实施方案》,以及污染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监测考核体系,强化考核机制;发挥政府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承担起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第一责任,建立起政府绿色采购长效管理机制和环境效益审计制度;形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形成政府与企业共同的绿色采购模式。城市实现金色GDP与绿色GDP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建设幸福城市的过程。为此,各个区域或城市普遍制定了要让生产生活更加绿色低碳,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让城市资源更加有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让城市环境更加天蓝水清,继续滚动实施环保行动计划;让城市生态更加清新宜人,努力营造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指向。如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制订了14个约束性指标,其中有9个属于绿色发展范畴的。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包容性发展。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在致辞中阐释了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在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中,胡锦涛主席特别强调了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的、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包容性增长既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一种反思,也是对经济增长中个人、企业等能否机会均等地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深切关注,是一个对中国和全球都有借鉴意义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成为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实现包容性增长,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更幸福,需要牢牢把握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趋势,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引领中国城市发展的全新模式。低碳城市是指在推进幸福城市发展中,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城市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各个区域或城市突出综合经济体制改革,以改革为动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把握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发展目标指向最适宜居住、创业与发展。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基本上形成了适合实际的经济结构,但是中国的城市或多或少普遍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问题是影响居民的居住、创业与发展,建设幸福城市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路径已从单一的经济体制改革向综合、纵深、全方位方向发展的新形势,各个区域或城市普遍以综合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近期,笔者随国家有关部门到九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调研,他们以五个统筹为空间载体,形成有特色的综合配套改革模式,很值得借鉴。

  如上海浦东新区提出争创国家改革示范区,率先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率先探索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制度,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天津滨海新区提出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二元并轨,稳步推进撤镇建街、撤村建居,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重庆综改区提出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创新城乡建设用地统筹规划布局,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涉农信贷和涉农保险。成都综改区提出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深入推进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圳特区提出探索建立高度城市化区域土地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和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低碳环保的体制机制。武汉城市圈提出加快圈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生态环保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巩固中部中心城市地位。长株潭城市群提出重点围绕两型社会新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实行资源类价格的改革,以及农村环保自治、环境责任田等环境保护体制创新。沈阳经济区提出以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为统领,加快沈抚、沈本城际连接带和交通走廊建设,把沈阳经济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山西综改区提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个区域或城市突出建设公平社会,发展目标指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交织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遭遇社会转型拐点,加强社会管理更成为高度关注的课题。“十二五”规划《纲要》与“十一五”规划《纲要》比较,首次将“社会管理”独立成篇,从创新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群众维权机制等五个方面明确了规划期工作重点。社会管理在《纲要》中独立成篇的地位,显示出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执政者心目中事关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方面,现阶段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强化不同领导层次的职责分工。在城市工作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领导层次的职责分工,可以确立这样的理念,如青岛这样的城市,发展经济的指标与任务主要应当由区级以上的领导层次承担,而城市具体的社会管理指标与任务主要应当由街道及其以下的社区等领导层次承担。

  二是强化社会组织的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胜目前世界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给我们造成的困难,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的形式,提高社会组织的建设水平。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特别强调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全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主体组成部分之一,在城市化日益加快发展的趋势下,加强社会管理,特别是加强城市社会管理,极其需要提高社会组织的建设水平,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各个区域或城市突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发展目标指向不断提高以市容市貌为主体的城市环境管理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现代化城市必然把握的发展趋势,以市容市貌为主体的城市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建设幸福城市发展目标的必然指向,是实现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主题内容之一。青岛已经进入桥隧新时代,这座世界著名的海滨城市,其独特的海拥着山、山抱着海的地形地貌,表达着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但是,由于历史遗留的问题,再加上近年来某些小区域日益泛滥的乱搭、乱建、乱倒、乱贴、乱放等现象,严重干扰了天之线、山之线、海岸线等“三线”的保护,干扰了以市容市貌为主体的城市环境管理水平的提高,干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建设。实践证明,通过治理脏乱差,城市迎来拥抱美好自然、展现美丽市容市貌的新时代;显现着极大地提升城市竞争力,让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彰显了城市清新诱人的气质,完全可以还游客一个赏心悦目的观光之旅而不留任何遗憾;还市民一个干净、舒适、美丽、愉快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使大家倍感幸福。总之,使青岛成为最适宜居住、创业和发展的和谐城市、文化城市和幸福城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