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了第8次集体学习。这是继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后,党中央又一次提升海洋重要地位的“大动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又一次强调了海洋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习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深受鼓舞,海洋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倍增。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海洋防卫实力,同样也需要国民强烈的海洋意识,这是建设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与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一系列要求相比,多年来提高国民海洋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还远远不够。去年以来,我国南海、东海相继发生了黄岩岛、钓鱼岛事件,公众对海洋的关注和热情迅速达到空前水平。海洋和公众心中的爱国主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是,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就能看出,公众对海洋的兴趣也仅仅是停留在对热点的聚焦上,还不是理性的关注。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海洋提升到服务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这是体现一个大国对海洋的理性重视。当前,沿海地区建设海洋强省强市的热情空前高涨,无疑对促进海洋强国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高涨的热情下也存在着一系列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和世界海洋强国相比,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的海洋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仍然存在诸如“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等一系列问题。
譬如,我国部分沿海地区重短期效应,追求政绩,忽视长远利益,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益低下;海洋产业结构尚需调整,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相对原始,行业用海矛盾日渐突出;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量累年增加,近海海洋生态系统衰退严重,赤潮、溢油等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在世界海洋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我国仍然缺乏一部能统揽全局的海洋综合性大法,不仅影响对外海上维权效能的发挥,而且使国内涉海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的协调机制。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我国长期弱化的海洋意识密切相关。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周边海上维权的需要,不能适应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海洋科技创新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需要。
诸多因素都可能会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羁绊,束缚我们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因此,在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建设海洋强国的大形势,需要社会各界充分认识我们从陆地大国、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充分认识我们不仅在管辖海域内,还在公海、国际海底、南北极等管辖海域外存在着广泛的合法的海洋战略利益;要充分认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要充分认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来看,需要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海洋不仅与沿海也与内陆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充分认识到,拥有清洁的海洋环境、优美的滨海亲水岸线、安全健康的海洋食品,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充分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就是在提高我们一日三餐中海产品的安全系数,改善我们呼吸的空气、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要充分认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打造美丽海洋,就是保障我们能在阳光下享受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自觉提高海洋意识,才能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才能落地生根,才能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