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海洋经济的“热”与“难”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2-07-25 00:00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可用“热”与“难”两个字来形容。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投入产出效益较低,为何还受到沿海各地大力热捧?


    有些地方为避开发展海洋经济之“难”而走“偏”了,将海洋经济做成临港岸线经济。但也有不少沿海地区切实将着力点放在了发展新兴海洋产业上,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沿海地区都能这样迎“难”而上,海洋经济的发展蓝图才能早日变成现实。


    日前,中国海洋发展报告、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密集发布。此前,3月份发布了海洋经济统计公报,5月份发布了海域使用管理公报,加上近年来沿海省份纷纷公布的涉海经济发展规划,这些报告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海洋经济发展的全景图。从这幅全景图可以看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可用“热”与“难”两个字来形容。


    先说说“热”。2011年,国家编制和批复了一系列沿海地区和区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海洋经济示范、实验规划,实现了沿海省份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全覆盖。在国家战略指引下,沿海11个省份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情十分高涨,纷纷出台了涉海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海洋经济发展目标。海洋经济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在“热”的同时,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难”。海洋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开发难度大。而我国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70%的贡献率水平相距甚远。这一点,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2011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等3大传统产业占去了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2%,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海水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矿业等6大产业只占5.3%。


    这似乎隐含了一个矛盾,既然“难”,何以“热”?既然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投入产出效益较低,为何还受到沿海各地大力热捧?


    有“难”就有“易”。有的地方“热”在“易”处。


    首先,让我们仔细看看沿海各省已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在11个沿海省市的未来5年规划中,涉海部分基本写进了打造沿海新城、创建临海或临港海洋产业聚集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等内容。比如,有的省份提出要打造临港装备、石化等产业聚集区,构建临海产业发展带;有的提出,要打造国际领先的现代石化产业基地;有的提出,要加快建设以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为主的沿海重化产业带。


    重化工业的趋海布局是全球产业发展的规律,是摆脱原来主要利用本国自然资源转向依赖全球市场配置资源,进一步直接靠近消费市场的必然选择。如日本的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关西地区和东部地区,美国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旧金山湾地区和东北部5大湖地区等。目前,我国的石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主要依赖进口,量大、便宜的海上运输,是在沿海建设加工、炼化基地的重要原因,有利于节省成本。目前全国7大石化基地5个落户沿海,原油加工能力大多集聚沿海地区,全国9大钢铁基地6个在沿海。


    当然,有的地方“热”在别处。


    随着重化工项目向滨海集聚,主要用于大型化工、钢铁、港口等沿海产业及城镇建设的用海需求也急剧增加,新一轮的围填海热潮由此兴起。


    由于填海造地不涉及拆迁补偿,填海成本亦远低于招标土地,且审批程序相对便捷,因此备受地方政府、开发商青睐。比如,按照国家海洋局围填海总量控制规划,2011年北方某省围海造地的面积为30平方公里左右,但该省沿海6市规划填海造地1000平方公里,两者差距竟达30多倍。统计显示,全国围海造地面积正以年均36.4%的增速扩大。如此一来,本用于重化项目用海需求的围海造地,又多了一层别的考量,于是,人们看见了雨后春笋般的海景房。


    面对蓬勃发展的临港重化工业、热火朝天的填海经济和拔地而起的海景房,一些专家对有的地方可能将海洋经济做成临港岸线经济表示了担忧。


    海洋经济的确“难”。但唯有攻坚克难,海洋经济的“热”才不至于是虚热。令人欣慰的是,不少沿海地区在切实发展新兴海洋产业上下了真功夫,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比如,不少地方出台的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也从2001年的5.7亿元增至2011年的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3.04%。


    沿海地区如果都能这样迎“难”而上,海洋经济的发展蓝图才能早日变成现实。这样的海洋经济“热”,才可能“热”得长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