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探索建立共享机制 优化科技资源布局
闪电新闻 /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0-03-26 13:27

科教改革是山东省确定的九大攻坚行动之一。山东省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整合13家涉海科研机构分散的科技力量,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共享资源,改出科技攻关新动力。

眼下,一个海洋探测设备检测平台正在青岛组建。这个平台,供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13家共建单位共享使用,最终将在设备检测、技术操作、数据规范上实现标准统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刁新源说:“很多的科学家其实有这种意愿去共享和在一个平台上工作。但是如果我们的路没修好,我们的标准没建好,大家其实配合上是有困难的,我们也是希望体制机制上的突破能够给大家的合作扫清障碍,这样的话一旦机制形成了人员的流动或者说我们所有的互动,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强强联合,原来分散在各个研究所的大型设备也有了新的应用。中科院光电研究院拥有先进的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一直希望向海洋领域拓展,因为解决不了监测设备在海上架设的问题,计划始终不能推进。现在,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观测潜标网的共享使用,让这两个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青岛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斗导航研究室主任杨军平介绍:“单纯谈北斗(技术)的话,它可能就是一个时间跟空间与海洋的一个深入结合 ,未来它会服务于涉海这一系列的高精度的需求,比如我们在海上的钻井平台,它的变形监测,我们海岸带的高精度救援等等。”

然而,项目团队在对海上设备进行优化时遇到了新问题。把原本在陆地上成熟的产品用在大海里,耐腐蚀、防水、平衡补偿等技术障碍都需要解决,而单靠一家单位攻关,时间长,风险高。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说:“我们通过科学问题和社会目标的凝炼来组成跨研究所的攻关团队,不同的成果我们很好地把它组合起来,原有的能量能够尽可能更多地释放出来,这就是盘活我们的存量。”

项目的需求迅速传递到海洋大科学中心13家共建单位,各领域的科研团队协同攻关,消除了项目团队的后顾之忧。按照计划,一批新设备在今年下半年入海,海陆空一体化的北斗信息网络将在山东组建起来。

“我们做的是一个基础,这就如同就是说5G跟手机客户端之间的这种关系。支撑相关的一些行业和相关的一些产业然后去纵深的发展。”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青岛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斗导航研究室主任杨军平介绍说。

2019年11月,中科院-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上,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带着精心筛选的300项成果向全省160多家企业推介,然而,现场揭榜的企业只有20多家,其中一半都是传统的养殖行业,产业承载能力薄弱的短板暴露无遗。对症下药,山东省决定打破海陆界限、部门界限、区域界限,以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为龙头,以产业为导向,充分释放优势研究力量。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说:“就是产业的布局和科技的布局在海洋领域里面,它是严重脱节的。现在企业其实也有很多的榜单,希望我们去揭,但是依靠我们现有的成果的储备还不具备揭下来(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从长远投资也好,长远布局也好,我们会设立这样的一些项目,来鼓励我们的科研团队和机构往这个方向发展。而这个项目的设立,是有着非常明确的产业应用背景的。”

2020年,海洋大科学中心梳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布了12个技术创新引导项目,在海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领域布局七个交叉研究集群,省、市给与同等比例资金支持,架起科技与产业的桥梁。

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唐波说:“目前我们山东是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补这方面的科技短板,创新资源引进路径的改变,现在已经很清晰,由点到线到面。目前我们省的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也是推动他们协同发展的重要的力量源,各种创新要素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而是产生几何级数的变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