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青岛市发起海洋攻势以来,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56.5%,海洋生产总值对GDP的贡献率再创新高,顶尖创新平台支撑进一步增强。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自筹建以来,以建成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研究中心为目标,依托设施集群和开放支撑平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梳理了13家共建单位的300多项可供转化落地的科研成果,涉及现代海洋、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环境治理与节能减排、医养健康、文化创意与精品旅游等产业领域,已有多项成果与企业转化对接,在青岛、烟台、威海等山东沿海城市开展需求对接和成果推介,并发起成立了山东首个综合性产学研创新联盟。
目前,由中科院、山东省、青岛市三方共建的海洋大科学中心理事会已正式成立,该中心自筹经费围绕海洋领域“从0到1”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启动实施首批自主部署项目。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这里走出去“落地生根”,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也将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交叉研发集群与地方政府和高新技术企业通力合作,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海洋新兴产业良性发展,成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引擎。
海洋大科学中心园区航拍图
“牵手”国家实验室资源共享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经过两年多的筹建,在跨所协同、平台建设、团队打造、科技攻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筹建组组长王凡指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已形成了融合发展、互为支撑、协同攻关的良好局面,今后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将会进一步凝聚中科院涉海单位的优势力量,加大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的深度与广度,共同打造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王凡表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将进一步探索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人才集聚和激励机制,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创新资源,大力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创新团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生引领全球海洋科技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以海洋科技创新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与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
构筑多个集聚科技创新平台
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科考船从青岛启航,赴西太平洋海域执行深海科考,标志着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2020年海洋科考任务全面恢复。此次“科学”号西太平洋科考也是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今年首个深远海科考航次。借助这一平台优势,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对所属10艘科考船全年的航次进行科学统筹和优化,以确保2020年全年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进入21世纪,海洋科学表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目标宏大、投资强度大、装置大型化等鲜明的大科学研究特点。”据王凡介绍,基于海洋科学的发展规律,海洋大科学中心构建起以科考船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支撑,以若干个重大科技任务为保障,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组建核心科学家团队的新型运行模式。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科考船队在船时、装备、人员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上提升协同效率,统筹运行全院10条海洋科考船。
通过统筹调配实施,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已经逐步构筑起了多个集聚科技创新平台,海洋科考船队、开放支撑平台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海洋科考船队统筹运行中科院10条海洋科考船,实现了基础条件平台的共建共享共用,组织科考船队中的“科学三号”“创新一”号、“创新二”号、实验2”号四艘科考船分别从青“岛、烟台和广州三地同时启航,实施渤海、黄海、长江口、珠江口海域多学科综合性调查及苏北浅滩区黄海绿潮问题共享调查的“健康海洋”航次,深入认识我国近海尤其是黄河口、长江口及珠江口物理、地质及生态环境变化规律与机制,为“健康海洋”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集结中科院最强海洋科研力量
2018年1月,中国科学院决定依托海洋研究所,联合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所、声学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12家单位,共同筹建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这是中国科学院继北京、上海、合肥之后批准建设的第4个大科学研究中心。
中心建成后,将实现中科院先进科研设施、高端人才团队、重大科技成果向新区集聚,形成以新区为总部、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高地和新兴产业培育基地。根据规划,到2020年完成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筹建任务,基本建成高效、开放、共享运行的技术支撑平台体系;到2030年将建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形成多学科交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国际一流创新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性成果,造就一批国际著名的海洋科技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目前,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开展的核心研究方向与重点任务包括健康海洋理论与技术应用、印太汇聚区多圈层相互作用、海洋生命过程认知与生物资源绿色发展等;重点发展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新技术,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壮大培育,激励成果转化和创业,建立包括海洋产业孵化器、海洋创业园和海洋创客中心的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加速海洋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打造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依托设施集群和开放支撑平台,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打破了海陆/地生界限、部门界限、区域界限,凝聚中科院海洋、生命、能源、资环、高技术等领域优势研究力量,组织大团队协同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研究计划。比如发起“丝路方舟”大科学计划,促进山东海洋科技成果在“一带一路”沿线落地生根,助推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王凡告诉记者,“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立足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建设,主动对标山东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以及青岛‘十五个攻势’中的科技创新任务,助力海洋产业发展。目前牵头组建了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相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已在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滨州等山东沿海地市开展需求对接和成果推介。”
此外,海洋大科学中心还牵手中海辉固地学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打造开放共享的水下机器人科技创新平台,融入青岛市发起的“海洋攻势”,直接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助力。目前,海洋大科学中心已与山东地方政府签署了7份合作协议,完成26项重要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 李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