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威海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2-09-10 00:00

 山东省威海市是传统的海洋捕捞大市,捕捞业是重要的渔业基础产业。全市拥有捕捞渔船近6000艘,从业渔民4.6万多人,年捕捞水产品80多万吨、年产值超过70亿元,分别占全市海产品产量、产值的40%和30%左右,并辐射带动加工、船舶制造、物流等诸多产业的发展。

 

 但近年来,受近海渔业资源衰退、渔场缩减、捕捞能力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捕捞业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已成为威海市渔业调结构转方式、促进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副主任袁修宝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远洋渔业体系基本建立

 

 威海市远洋渔业始于1991年,当年,荣成龙须岛渔业公司派出两艘441千瓦拖网渔船赴斯里兰卡作业,迈出了发展远洋渔业的第一步。20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支持下,威海市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整体规模和实力已跃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威海市具有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的企业发展到15家,占全省的70%、全国的13%。2011年,经农业部批准从事远洋渔业渔船521艘,占全省的82%、全国的24%。远洋渔业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10.1万吨和13.9亿元,运回国内自捕水产品4.1万吨。

 

 威海远洋渔业的作业海域从最初的个别国家近海海域逐步扩大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斐济、朝鲜、印尼等国家的管辖海域。朝鲜东部海域拖网项目、西南大西洋公海拖网等项目在全国率先实施。其中,利用伏季休渔期间开展的朝鲜东部海域拖网项目效益显著。

 

 与此同时,威海的远洋渔业产业化体系日趋完善。作业船舶逐步从小型传统拖网渔船向大型现代化专业船舶转变,经营方式也从单一捕捞逐步向捕捞、加工、贸易综合经营转变。袁修宝介绍说,发展初期,威海市远洋渔业发展集中在捕捞环节。一方面,捕捞方式单一,缺乏适合渔场条件的渔船,从渔船到船用物资均需国外提供;另一方面,产品运输、销售、后勤配套等依靠国外代理,往往丰产不丰收、减产赔大钱,严重影响了企业积极性。

 

 近年来,威海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远洋渔业初步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以过洋性渔业为主向过洋、大洋性渔业并重转变;二是从单一拖网向拖、钓、围等多种作业方式结合转变,目前的作业方式已涵盖我国远洋渔业几乎全部的作业方式。

 

 同时,黄海造船厂、中复西港船艇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开发科技含量、性价比都较高的大洋性鱿鱼钓、超低温金枪鱼钓等渔船;靖海集团有限公司于2010年成立了北方最大的金枪鱼熟肉加工厂;2012年,山东鑫发渔业集团和靖海集团有限公司的金枪鱼超低温冷冻和加工建设项目分别完工投产。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开始向下延伸。

 

 机遇与挑战共存

 

 远洋渔业的发展既是威海市现代渔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更是确保海洋捕捞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威海市虽然跻身远洋渔业大市之列,但在应对国际挑战、装备水平、产业链建设、从业队伍素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威海市远洋渔业的发展。

 

 袁修宝说,目前,全球性海洋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为远洋渔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自1994年生效以来,沿海国相继实施了200海里专属经济经济区管理体制,尤其是近年来,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加强了对本国渔业资源的管理,入渔条件越来越苛刻,纷纷采取了增加征收高额渔业资源费、建立和延长休渔期、限制捕捞品种和数量等措施。公海渔业的管理和限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我国的远洋渔业竞争力并不高。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涉足远洋渔业领域。中小企业偏多,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差,合作层次和渠道多样化,往往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中小企业扎堆也造成了威海市装备技术落后,专业远洋渔船少。从渔船数量上看,威海市从事远洋渔业生产渔船数量不少,但专业远洋渔船仅占1/4左右。其中,近30%的专业远洋渔船为改造或从国外购买的二手船,难以适应现代远洋渔业国际竞争,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

 

 尽管当前威海市远洋渔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国家层面的重视为威海远洋渔业提了气。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提出“要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这表明国家已把远洋渔业列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同时,海关总署和农业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延续远洋渔业企业运回自捕水产品以及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船用关键设备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省委、省政府也将远洋渔业列入蓝色半岛规划扶持的重点内容之一。这是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威海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远洋渔业经验。经过20多年的实践,威海市渔业企业渔民已经了解和熟悉了世界上重要海域的渔场和渔法,逐步掌握了在国际市场条件下从事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的规律,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合自身远洋渔业发展的具体路子。

 

 同时,威海市具有较好的渔业工业基础环境。全市具备一定实力的海洋捕捞企业约有近百家,仅300千瓦以上在册的渔船800多艘。渔船修造企业也发展到50多家,其中黄海造船厂建造的超低温金枪鱼钓船、大型专业鱿鱼钓船,威海西港船厂建造的冷海水玻璃钢金枪鱼钓船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渔船和船用机械、配件和网具等物资大都能在本地制造供应,价格大大低于国外同类产品。这为参与国际远洋渔业生产竞争创造了有利的利润空间。

 

 最后,威海市远洋渔业仍有较大的生产潜力。一些中上层鱼类和大洋性底层鱼类还有较大开发潜力,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尚未出台严格的限制措施,还有着广泛的开发利用前景。因劳务等生产成本上涨,一些传统远洋渔业国家和地区被迫压缩产业规模,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些发展空间。同时,非洲、南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采取陆地投资换入渔的方式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潜力空间。

 

 袁修宝表示,威海市远洋渔业在经历了“起步摸索”和“快速增长”阶段后,目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威海市远洋渔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在“十二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威海市远洋渔业将以加快转变远洋渔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优化生产布局、完善产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努力将威海市远洋渔业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装备优良、配套完善、管理规范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全市远洋渔业健康、有序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远洋渔业产值占海洋捕捞业总产值的比重在20%以上。

 

 为完成以上目标和任务,威海市将从5个方面着手,强化管理,确保规范有序发展;明确发展方向,打造科学的产业发展体系;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培植龙头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从业队伍素质,打造健全的队伍培育体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