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打造世界级蓝色高地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0-06-09 09:59

青岛海洋工作者,永远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也永远记得那个特殊的日子——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大厅里满含深情地说:“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像一面旗帜,指明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发展方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吴立新表示,来自中央、省、市等各级的关心支持,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近年来,山东省专门成立实验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支持意见;青岛市发起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略海洋攻势”,强化配套支持政策;青岛蓝谷和即墨区整合资源着力推动科技成果“有得转、接得住、转得顺”。

崂山脚下,鳌山湾畔,被一片湛蓝大海拥抱着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向着世界级海洋创新高地奋力进发的征程中,不断书写着更加绚丽夺目的蓝色华章。

牢记嘱托,担负起“问海”的责任与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及海洋强国建设,重视海洋事业发展。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殷殷嘱托,牢牢地印在了海洋工作者的心坎里。“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是全国唯一的试点国家实验室,我们既然勇挑‘试点’重担,就要再接再厉,创造辉煌,为祖国为民族立新功。”这是每一个参与到“试点”建设当中的青岛海洋工作者的心声。

今年年初,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召开学术年会,120个专题报告、22个青年学者报告和87个墙报,集中展示了2019年新取得的科研硕果:“透明海洋”“海底发现”“蓝色开发”等重大战略任务稳步推进,全球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网“两洋一海”定点观测系统迈入实时化时代;一批深海观测与探测核心技术与装备自主研发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层能量与物质循环理论取得重要进展。公共科研平台支撑能力跨越式提升,深远海科考船队持续拓展与完善,船队规模达到27艘,形成以青岛为核心、辐射全国的海洋科考共享体系,已成为全球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科考共享平台;建成国内首个海洋特色冷冻电镜中心;同位素与地质年代测定能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深海探测基础逐渐筑牢,深海开发能力稳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去年在《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近30篇,连续四年保持26%的增长,已经比肩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日本国立海洋开发研究机构等国际一流海洋科研机构。新增科研项目合同总经费约9.68亿元,在研科研项目合同总经费约43亿元。

举世瞩目科研成果的背后,是与时俱进的体制机制创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刻把握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按照中央在重大领域组建一批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的重要部署,加快推进实验室治理现代化,勇挑“试点”重担,大胆探索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思路、运行管理体制与机制。理事会决策机制更加完善、学术委员会咨询指导作用更加凸显、主任委员会干事创业的能动性更加强化,全球海洋高端人才进一步汇聚,服务科技创新的新型科研管理机制日臻完善,科技创新策源力日益增强。

攻克关键技术,让深海大洋变得更加“透明”

6月的岛城,山高海阔,诗意盎然。走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树一树的花开,象征着勃勃的生机,正如实验室在进军深海大洋中取得的累累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我们一直记着总书记的嘱托,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向总书记汇报,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已经作出了一点应有的贡献!”日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围绕“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不断攻坚取得的系列成果。其中最值得骄傲的是,海洋所的科学家们首次实现深海6000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这是国际上一直都无法解决的深海潜标数据回传问题。

去年1月,海洋所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在这个航次当中,科学家们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深度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王凡说,这一项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克服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显著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今年5月28日,海洋所又一项研究成果在地球科学权威刊物《地球物理学研究快报》上正式发表。该所研究人员利用自主研发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原位探测系统和深海热液温度探针,对倒置湖内水体不同层位进行拉曼光谱采集和温度测量,在深海热液区首次观测到气态水存在的证据。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深海大洋里证实了气态水的存在。

一直以来,让深海大洋“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走进实验室的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部分),一张巨大的显示屏上,各种观测、探测设备在海洋中行进的轨迹清晰可见,大厅里陈列的一个个明黄色的“海燕”水下滑翔机,是我国海上调查的“移动侦察兵”。据介绍,科学家通过实验室的两台电脑,就可以远程操控几千公里外深海中的“海燕”进行上浮和下沉。目前“海燕”的最大工作深度已达到8213米,创造了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今年年初,深海研究中心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启动建设,标志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深海开发方面迈向更深层次。此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已成功自主研发了全海深潜标、全海深滑翔机、全海深水下相机,并正在加速研发全海深Argo、着陆器、AUV等无人移动观测平台,组建了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远海综合科考船为核心的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科考平台,为深海观测与探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此次深海研究中心将聚焦深海多尺度动力过程与物质输运、深海暗生命能量与生命演化、深海探测与资源开发技术等前沿方向,打造点、线、面、体的深海观测技术与装备体系,抢占全球深海竞争制高点。

“蓝色开发”向纵深发展,全力打造海洋科研的“国之重器”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走向深蓝的过程中,创新成果一次次聚焦世界的目光,赢得了无数高光时刻。

“近海赤潮灾害应急处置关键技术与方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俞志明团队首创了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与方法,解决了国际上赤潮治理长期存在二次污染、效率低、用量大、不能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难题,实现了海洋环保领域的重大突破。该项技术成果不仅在我国近海从南到北20多个水域大规模应用,而且输出到美国、智利、秘鲁等国得到推广应用。

在前不久揭晓的2019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当中,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张训华团队的“中国海——西太平洋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综合研究与系列图编制”项目荣获特等奖。该项目总结了近30年来的调查资料与成果,将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图件的比例尺提高到1:300万,填补研究区空白,科学揭示了中国海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时空演化。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着力打造的“蓝色开发计划”在蓝色解码、蓝色药库、蓝色蛋白、健康海洋等方面集中优势力量组织科研攻关,2019年深海极端生命过程研究发现烷烃可能是深渊微生物的重要“燃料”;“蓝色药库”完成已知170个药物靶点与35000个海洋化合物的全部对接;“蓝色种业”破译了对虾等海水养殖动物基因组,三疣梭子蟹“黄选2号”、长牡蛎“海大3号”、罗非鱼“状罗1号”、云龙石斑鱼等4个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水产新品种审定;“健康海洋”探明了我国陆架海区生源要素迁移转化关键过程及控制因素,为全球海洋赤潮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海底发现计划”以揭示海底关键地质过程和演化规律,支撑海底战略性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助力国家资源能源安全为目标,开展海洋沉积与物质输运、深海海盆演化与洋底构造、海底油气与水合物成藏及勘探、洋底金属与稀土成矿机理及评价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和技术攻关。2019年,“海底发现计划”深化了对亚洲大陆边缘源汇过程、西太平洋-亚洲边缘海海盆演化的认识,在天然气水合物、稀土等海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阐明了天然气水合物微观渗流机理并构建了试采调控技术体系,揭示了深海稀土分布规律与成矿机制。首次在中印度洋海盆和东南太平洋发现了大面积富稀土沉积区,确认深海稀土资源量超过陆地稀土资源总量1000多倍。

作为我国海洋科研的“国之重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承担着践行国家战略、冲击世界海洋科技前沿的光荣使命。他们坚持协同创新,去年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在美国启用;港澳海洋研究中心、海洋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启动建设,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14家涉海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围绕全球海洋科技重大挑战,携手攻关,支撑可持续发展。

在今年疫情刚暴发的时候,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就自觉担当,精准筛选确立了7个药物靶点及时向全球开放,全球近180家单位下载使用,有效助力疫情防控药物研发。

聆听时代声音,紧跟时代步伐。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在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化创新网络布局,为实现海洋强国梦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今年年初,他们正式宣布,已经接过了十年一届的“第四届世界海洋观测大会”举办权,青岛将成为全球海洋科技工作者魂牵梦绕、2029年共商大计的新舞台。(王 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