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汇泉湾畔伫立着两座老建筑,自1932年建成对外开放,经历了88年历史更迭,以独特的姿态见证了时代的进程、海洋科技的进步,这就是青岛水族馆。这里依山傍海,景色宜人,东接第一海水浴场和汇泉广场,西临青岛海军博物馆和小青岛,北靠小鱼山。它是中国第一座水族馆,也是中国现代水族馆事业的摇篮。八十多年来,青岛水族馆经历过荣光也遭遇过动荡,但老一辈科学家深耕海洋科普的精神却从未中断。认识海洋从这里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青岛水族馆馆长齐继光讲述背后的那些故事。
青岛水族馆
青岛水族馆“当为吾国第一矣”
“青岛水族馆是中国也是亚洲的第一座水族馆,由中国人设计,1931年1月动工,1932年2月竣工,1932年5月8日正式对外开放,蔡元培先生称之为‘吾国第一’,青岛水族馆也是当时东亚最好的海洋生物展览馆。”齐馆长说着,拿出一张青岛水族馆的黑白老照片影像,传统的中国宫殿式建筑显现出宏伟的气势。
“在当时青岛纷纷采用欧式建筑的情况下,唯独青岛水族馆选择了中国城垣式古典民族建筑造型。这是为什么呢?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青岛先后被德日殖民,‘一切建筑物,纯为西洋化。今水族馆能以中国古代建筑,表现吾国固有文化,在青岛可称凤毛麟角。’于是,一座中国风的宫殿式建筑出现在碧海绿树的掩映之中,这座建筑也赋予了青岛水族馆独特而典雅的气质。”
整个建筑用红色粗花岗石砌造外墙,与红色礁石相协调,建筑色调与周围环境极为融合。城墙垛上方为二层城楼式建筑,歇山顶并饰以青绛紫色琉璃瓦。高4层,占地10余亩,建于海滩岩石之上,主入口面对汇泉湾,两侧拾级而上,愈显建筑的宏伟气势。晚于水族馆四年建成的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高二层,同样采取了仿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手法,平面采用轴线布局,为重檐歇山屋顶宫殿式的建筑。在隔路相对的欧式建筑群衬托下,两座建筑互映生辉,显得格外灿烂夺目。
1932年5月8日,青岛水族馆正式建成开馆,各界人士出席开馆仪式。
齐馆长告诉记者,在青岛水族馆的诞生过程中,凝聚着许多近代中国文化人对青岛的钟爱。青岛水族馆的起源要追溯到1930年,时任山东大学图书馆主任的著名学者、戏剧家宋春舫和时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的气象学家蒋丙然共同倡议,在青岛海滨建立水族馆及中国海洋科学研究所。这一倡议,得到了蔡元培、杨杏佛、李石曾等人的支持。经过他们历时一年的多方奔波筹资,青岛水族馆开工建设。青岛水族馆开馆后的第三年,蔡元培等人又建议在青岛创设海洋生物研究机构,青岛水族馆由此真正成为兼具科普和科研功能的机构,为青岛海洋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一个世纪来,青岛水族馆历经多次改造和扩建,形成了目前以梦幻水母宫(水族馆)、海洋生物馆、海兽馆、淡水生物馆和青岛海底世界为主体的展览场馆。
认识海洋从这里开始……
“认识海洋从这里开始……”这是青岛水族馆的宣传语,也是对于青岛水族馆最恰当、最接地气的描述。青岛水族馆现有海洋生物标本二万余件,馆藏数量居全国同类科普场馆之首,是全国唯一的海产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的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题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博物馆,馆藏标本之丰富,历年来发表的科学论文、专著和科普著作、研究成果之丰硕,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鲸
近年来,青岛水族馆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改造,展出水平和规模有了很大提高。展厅池壁采用高档装饰材料装饰,并采用全新技术制成的亚克力玻璃分别建造了蔚为壮观的大型洄游水槽、水母展池以及海龟池等,还特别邀请国际一流造景师模拟真实海底景观进行池内的布景制作。
梦幻水母宫
如今,步入改造后的水族馆,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海洋世界。一个个玻璃展池向人们展现各种水母的生活情景:海月水母、咖啡金黄水母在池中轻盈飘过,大腹便便的海龟步履蹒跚地爬行;大洄游池中,千姿百态,五颜六色的鱼群川流不息,珊瑚和海葵摇曳触手向你致意。这些婀娜多姿的水生动物,同居于这个熙熙攘攘的大家庭中,构成了光怪陆离的水族世界。
海豹馆
巍巍水族馆,悠悠海洋情,青岛水族馆已走过了八十八载岁月。在这八十多年里,青岛水族馆秉承“普及海洋知识、构筑蓝色文明”的办馆宗旨,以发展海洋科普事业为己任,为推动海洋科普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1932年全国第一座水族馆的诞生到当下的梦幻水母宫;从1937年海滨生物研究所的成立到现在的青岛海产博物馆海洋生物馆。这座古老的城堡也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升级,见证了青岛海洋生物展览的历史,引领我们以更先进的技术探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