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经略海洋也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奋力实践的第一战略。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到2020年总量达到1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7%,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科创赋能
新区海洋科技优势明显,高端海洋科研平台集聚,让青岛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底气十足。
4月26日,“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透明海洋”、海底发现、海洋高端智能装备等重大战略任务稳步推进,全球最大的区域海洋观测网“两洋一海”定点观测系统迈入实时化时代;“海燕-X”水下滑翔机首次在全球实现万米剖面滑翔观测;拥有目前全球海洋科研领域运算速度最快的P级超级计算机,超算升级项目也已落户;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环境适配系统建成。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展示的深海可视化可控夯击试验平台,工作水深6000米。记者 魏敏/摄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筹建三年多来,初步构建了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核心科学家团队、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攻关的“1+X+N”模式,推动中科院涉海优势科研力量有效集聚,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在明月海藻科技馆门口,记者看到上面写着“一棵海藻做成一个大健康产业”。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高海云告诉记者:“一吨海藻价值8000元,加工成海藻纤维价值6万元;再加工成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1克就值800美金,依现在每年200公斤的产能计算,仅这一项就有10.352亿元的销售额。”
正是科技,使一棵小小的海藻实现了n次方产值的裂变倍增。
目前,新区集聚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中字头”“国字号”科研平台、高校,驻区高校达到20所,集聚市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29家,海洋高新技术企业161家,海洋技术交易额累计超过30亿元,海洋专业人才总量超过3万名。
产业赋能
产业是经济发展重要支撑。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洋之于新旧动能转换、之于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区要开拓的富饶’蓝海’。”近年来,新区加强顶层设计,聚焦能级提升,先后制定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强链补链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构建了船舶海工、航运贸易金融、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冷链业、临港加工、海洋科技服务六大海洋产业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聚力打造船舶海工和海洋生物医药两大千亿级产业链。
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553.6平方公里的深远海域资源,为新区现代渔业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海洋牧场示范区高水平推进,新区共建设省级以上海洋牧场14处,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2处。
海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据统计,海洋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86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400亿元,占GDP比重由30%提高到37%,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4.4%,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紧跟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列国家级新区第三位。
制度赋能
制度创新是新区示范作用的重要体现。青岛西海岸新区优化陆海统筹管理体系机制,率先组建新区工委(区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建立起“海洋委主导、海洋办统筹、部门抓落实、专班抓攻坚”的工作机制,形成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海洋经济管理体系,根治了涉海机构多、分而不统、“九龙治水”的“顽疾”。
按照“可量化、便操作、重实效”的原则,研究制定新区经略海洋攻坚战实施方案(2.0版)和涉海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攻坚方案,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建设海洋强国新支点,发挥探索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示范作用,西海岸新区是标杆,也一直走在开拓创新的大路上。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