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海洋科技孵化器启用仪式暨海洋成果产学研对接高端论坛在青岛举行。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出席启用仪式并致辞,青岛市副市长耿涛,中科院海洋所所长王凡,省科技厅党组成员,省海洋科学研究院(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主任)李储林出席活动。
仪式上,硬壳蛤产业联盟、山东海科技术转移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揭牌成立,水下智能仿生机器人、水下物联网通讯装备等5个入驻项目、生物技术级琼脂糖制备等5个拟入驻项目以及青岛市股权与创业投资行业协会等6家合作服务机构现场签约。
海洋科技孵化器是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打造山东省首个以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孵化加速+高层次人才集聚为特色的专业孵化器。
唐波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经费投入逐渐增大,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海洋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海洋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有效解决我省在海洋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方面存在的不足,省科技厅立足经略海洋、陆海统筹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建设了我省海洋领域唯一的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聚合创新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海洋领域“政产学研金服用”多要素融通创新,持续加强全省海洋领域科技成果产出,不断提升海洋特色成果转化能力,拉动我省海洋科技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引领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科技孵化器是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的重要建设内容,由海洋共同体主体建设单位联合市南区政府共同建设,将打造省、市、区多级推动、要素联动、创新驱动、产业拉动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他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任务的关键五年,也是海洋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五年。省科技厅将继续大力支持海洋科技创新,畅通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渠道,打造“科学高峰”“成果转化高峰”“产业化高峰”。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持续关注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希望青岛市以及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好海洋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凝聚优势创新资源,不断完善科技创新链条,积极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山东样板”,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山东力量”。
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是首批省级认定的创新创业共同体之一,面向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发展,培育孵化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和新业态。海洋科技孵化器主要承接海洋共同体的项目孵化职能,由市南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合作建设,位于徐州路88号,面积约6500平方米。
据市南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入驻项目中,北溟科技“水下物联网通讯装备”项目技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为国家海洋战略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公司已有10项核心发明专利,完成种子轮融资1000万元;预计2021年底前完成一轮融资5000万元,投后估值约3亿元。慧海鲲鹏以立式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为主要产品,目前已与国内多家院所达成联合研发、设计、生产海上巡检无人机及收放系统合作意向;已获资金500万元,目前进入下一轮融资阶段,目标融资金额5000万元。青岛五叠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自动化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发水下仿生机器人项目,作为产学研合作典型案例落户海洋科技孵化器,其新一代智能仿生机器鱼,通过多项技术融合,突破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可在水质监测及渔业养殖等多方向广泛应用,满足多方市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市南区将利用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外引内联的优势,整合全省沿海7市、30余家国家驻鲁和省属海洋大院大所,通过资本、技术、商脉、产业全方位赋能,吸引国内外海洋产业高端人才、尖端技术、先进产品转化为市场化项目落户,培育一批“硬科技、深科技、黑科技”的专业化企业,形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发展新模式。
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海洋科技孵化器运营负责人冯希祥表示,孵化器主要通过资本赋能、商业赋能、公共技术支撑和人才引进这4个维度,形成企业赋能体系。例如在资本赋能方面,发起2亿元规模的孵化器专项投资基金;在商业赋能方面,帮助入驻企业对接北上广深等一线创新创业资源;在人才引进方面,建立起专家智库,现有57个专家,其中还包括3名院士。
冯希祥表示,这是山东省第一个海洋类的专业孵化器,目标首先就是要打通科技转化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咱们海洋特色的孵化典型示范,培育海洋细分领域哪吒、独角兽等新的产业集群。”为此,他们还定了一个小目标,“5年内要孵化超过100家的海洋科技企业,培育3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助推5家以上的企业挂牌上市。”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一流的海洋科技孵化器,“成为在中国海洋经济当中的一张山东名片!”
签约项目简介:
1.水下物联网通讯装备项目
项目已于2019年11月11日成立山东北溟科技有限公司,实缴资本1100万元,主要从事生产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水下通讯装备。公司“水下物联网通讯装备”项目技术国际先进,国内领先,为国家海洋战略重点发展方向。公司现有以科研人员为主的团队50人,项目科研团队由张群飞教授和宋教授(均为国家水下通讯顶级专家)领衔。
公司已于2020年完成两套实验室样机及两套产品样机,并完成了关键部件与系统的多次湖试和海试。截至2020年底,公司已有10项核心发明专利,预计2021年专利数将达到20项。2020年以来,公司共接受4家一线投资机构尽职调查,并达成初步投资意向,预计2021年底前完成一轮融资5000万元。
2.水下智能仿生机器人项目
水下智能仿生机器人项目是新光集团合作成果转化项目,于2021年4月25日落地成立青岛五叠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产品利用仿生技术实现水下生物的游动能力,模仿鲸豚类的尾鳍推进,模仿鳐鱼类及海龟的胸鳍推进,利用仿生游动方式实现更高运动性能,具有高效率、高游速、高机动、低噪声特点。前期已在青岛机器人城市公园实施应用场景研发测试,并与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生物等技术相融合,目前已进入技术成果升级转化阶段。
3.海上巡检无人机及收放系统项目
海上巡检无人机及收放系统项目是青岛智能控制与导航研究所成果转化项目,于2021年1月落地成立山东慧海鲲鹏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技术团队在工业级无人机及其配套系统技术研发、应用、生产领域拥有多年积累沉淀,目前已与国内多家院所达成联合研发、设计、生产合作意向,并且已拥有多项国家专利,项目产品主要有“海上巡检无人机”及“无人机自主作业基站”,两项产品现皆已进入规模生产阶段。
“海上巡检无人机”是行业首款应用成熟的垂直起降固定翼飞行器,产品具有外形结构设计简单、机身应用灵活、操作安全等优点。可在配合“无人机自主作业基站”的情况下,在岸边、舰船甲板等位置实现不受场地限制的垂直起降飞行任务。无人机挂载双光智能云台,可自动盘旋飞行并预警,实时回传高清录像及位置信息。安装红外热像仪,支持不定期夜间巡视拍摄高清图像,可有效遏制夜间偷排、非法捕鱼、超航区航行等现象。
“无人机自主作业基站”是固定或移动式无人机收放机库,集成多个蜂巢无人机收放平台,可搭载多架垂直起降固定翼及多旋翼无人机。基站装配通讯天线、自动充电装置,温湿度调控等设备,集自主发射、回收、存储、充电、数据传输及处理等功能于一体,解决无人机常见的续航时间短、起降限制等问题。配合“海上巡检无人机”使用,更可实现野外部署、无人值守远程作业、多机协同作业、高频次巡检等功能,解决人工携带无人机通勤的难点,增强无人机应急作业能力,为应急指挥、海事巡逻等提供便利条件,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4.溶解氧、CO2、pH荧光敏感元件及传感器成套技术项目
溶解氧、CO2、pH荧光敏感元件及传感器成套技术项目是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的成果转化项目,联合山东山科创新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于2020年12月14日落地成立青岛罗梅森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97万元。
项目团队负责人自201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多种荧光传感器以及应用研究,突破了传感膜研制、荧光信号采集系统、信号校准等多项核心技术环节,解决了荧光指示剂泄露、响应时间过长、灵敏度低等问题。自主研发的系列溶解氧、CO2、以及pH值传感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可靠性高、适应性强、响应迅速、2D可视化监测等优点,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生物医学、工业生产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同时,能够为环保监测、海洋生物医学等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装备支持和应用服务,可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并能带动教育、技术培训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规格化产品,标准化技术服务,提高荧光传感器产品的国产化率,产值可达数亿元。
5.金刚石薄膜电极式海洋盐度传感器项目
金刚石薄膜电极式海洋盐度传感器项目是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成果转化项目,于2021年4月26日落地成立青岛浦泽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其中技术作价2990万元,货币投资1010万元。项目由国际知名金刚石薄膜领域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级特聘专家姜辛作为技术指导,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专家盖志刚博士作为项目负责人,团队现有研究员3人,博士7人,硕士6人。
该项目突破金刚石薄膜盐度传感材料设计与制备、电导池结构优化与封装、高精度信号采集系统与算法设计优化、抗生物附着设计等关键技术,从海洋核心传感材料角度突破制约国产海水盐度传感器的稳定性、可靠性等技术瓶颈,研制国际首台金刚石薄膜电极式盐度传感器,解决“卡脖子”技术,满足国家海洋监测与调查业务的装备需求,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本项目研发的硼掺杂金刚石薄膜电极式海洋盐度传感器主要用于科研院所、海洋业务主管部门、海工装备研发与运营机构、海洋渔业与养殖及军方机构的科学研究、海上调查与业务运行保障,以国外同类产品70%的价格销售,预计年销售上百台套,年产值可达数千万元,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 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