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潍坊滨海区:海洋生态治理以绿生钱 盐碱地种出“金杆杆”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1-10-17 20:58

10月14日上午,中央驻鲁和省市主要媒体“挺进深蓝”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记者跟随采访团一行抵达了本次活动的第一站——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林基地。白浪滚滚,绿柳葱葱,7公里长,300米宽的柽柳林,在渤海莱州湾南岸的防潮坝上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成为近年来潍坊市利用“北柳”进行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17棵野生柽柳成就千亩柽林 盐碱地修复走出新路径

“四年前,这里还是盐碱地,地上都是海泥,十分荒凉,你看现在这些白色的都是那个‘旮旯皮’嘛”,山东柽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爱民的话语中透露出些许无奈。据了解,潍坊市虽然海洋资源丰富,拥有海岸线143公里。但是,地处渤海莱州湾南岸的滨海区75%的土地为盐碱地,属于重度盐碱区。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绿化成本高等问题,成为了制约潍坊海洋生态建设的巨大阻碍。

柽柳作为可以在荒漠、河滩或盐碱地等恶劣环境中生长的顽强植物,不但可以防风固沙、绿化环境,最主要的是可以改造盐碱地。资料显示,在我国1.3亿公顷的沙漠和1亿公顷的盐碱地中,约20%的沙漠和85%的盐碱地可以用柽柳来进行生态修复。因此,选择种植柽柳,成为当时潍坊进行盐碱地修复的最佳选择。

“2009年我们开始研究柽柳新品种的培育,现有的柽柳无法满足我们的种植需求,因此我们急需寻找到适合潍坊滨海地区生长的乔木状柽柳。在山东省林科院教授的帮助下,我们沿着潍坊滨海一路寻找,最终找到了17株‘合适的’本地野生柽柳。正是这17株野生柽柳,才成就了眼前的这片柽林”,郑爱民动情地对记者说。

目前,滨海示范基地所种植的正是由山东柽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省林科院共同研发的柽柳新品种“鲁柽1号”,该品种不仅具有高抗盐、高耐寒、速生性好、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同时它还能实现土壤质地的改变。据柽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2012年造林前,1000亩示范林林下土壤含盐碱量约为0.6%-0.8%,到2016年已降至0.13%-0.2%,并能维持在0.1%-0.2%之间,土壤的改良效果十分明显,对维护沿海生态系统平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截止2021年9月,“鲁柽1号”在潍坊滨海区累计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累计种植数量约为70万株。“鲁柽1号”的成功,为滨海地区打造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海洋生态走廊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柽柳+肉苁蓉”培育新模式 打造绿色生态版的“潍坊模式”

肉苁蓉又名金笋,有“沙漠人参”的美誉,是“中华九大仙草”之一,具有极佳的药用价值。潍坊滨海区以科技为引领,探索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创造性地开创“柽柳+肉苁蓉”的林下种植产业新模式,在打造“绿色经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你看这些白色的小疙瘩,就是我们培育的管花肉苁蓉”,技术人员蹲在地上,用手指了指刚刚生长出来的肉苁蓉块茎。

“肉苁蓉与柽柳存在着寄生关系,目前我们公司的管花肉苁蓉亩产量在1200斤左右,鲜品亩产值约为1.2万元,深加工后亩产值可达5万元以上”,郑爱民向记者介绍道,“我们通过对柽柳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精制,用来研发中药、美容护肤、保健、消杀等高端产品”。通过对柽柳产业的深加工和潜在价值的进一步挖掘,“柽柳+肉苁蓉”的模式真正实现变“生态绿植”为“生态银行”,帮助潍坊滨海区完成从“盐碱荒地”到“金山银山”的华丽巨变。

“每年的4到6月是我们的采收期,在此期间我们对于工人的需求量至少在200人左右,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我们的用工量还将进一步提高”。通过打造“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柽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带动当地百姓就业上做足了文章。“未来,我们将把目前的种植模式推广到沿黄(河两岸)地区和内蒙古阿拉善等地区,力求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充分带动当地百姓就业,努力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我们也可以称这是绿色生态版的‘潍坊模式’”,郑爱民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

从“投钱变绿”到“以绿生钱”,潍坊滨海区以盐碱地生态修复为核心,以打造特色产业链为抓手,通过讲好绿色生态故事,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新路径。依托“南红北柳”项目,围绕海洋经济发展,滨海区正脚步铿锵,助力潍坊以攻坚姿态向海图强。

来源: 齐鲁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