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青岛建企业研发中心 开启创新"发动机"钥匙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2-09-16 00:00

    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培育基地建设专项计划,提升企业研发中心的规模和覆盖率;到2015年实现企业研发中心数量“翻番”,达到700家;研发投入“翻番”,达到200亿元;研发人员“翻番”,达到6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翻番”,达到4000件;实现研发中心对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全覆盖的“四个翻番”和“两个全覆盖”的目标……

 

    这份于8月出炉的《青岛市企业研发中心培育建设方案》赢得了全市企业叫好,成了全市各大中小企业的香饽饽!

 

    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市场是导向,企业是主体,环境是保障,政府是推手。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强调,青岛市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战略,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风险投资等各类创新要素,形成科研、孵化、产业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率先建成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青岛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工作理应走在全国前面。青岛市市长张新起指出,坚持面向世界、面向全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注重发挥青岛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主要举措是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正表示,青岛市各部门、各区市要“大联合”,唱响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大合唱”,支持全市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探索青岛模式,打造青岛特色,创出青岛经验,推动企业研发中心更好更快发展。

 

    海尔、海信、青啤等青岛大企业崛起,无一不与“企业研发中心”息息相关。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青岛连续推出一套科技新政“组合拳”,开启企业创新发动机的“钥匙”,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企业研发中心这台创新的“发动机”,正在胶州湾畔启动,提速……

 

    融合创新“三维图”

 

    7月20日,张新起代表青岛市政府,分别与中船重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国北方化学工业集团4家央企负责人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推动青岛市与央企合作共赢发展。

 

    这是青岛市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的举措之一。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盖健表示,青岛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先后召开青岛市委常委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全市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座谈会……对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统一部署,推动青岛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抢先一步,海阔天空。姜波表示,眼下,青岛市把解决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点低、面窄、个小”现象作为推进企业创新的着力点,把建设“面广、点高、个大”的企业研发中心作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号工程”。

 

    姜波形象地概括为融合创新的“三维图”。对此,她这样解读――

 

    “面广”是指企业研发中心要在面上扩大,量上增加,让更多中小企业自觉建设研发中心,这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魂”。

 

    近年来,青岛科技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2004年承担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试点任务,2010年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截至2010年底,青岛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53家,占全市科研开发机构总数的62.8%。在此基础上,引导和培育各类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培育500家企业研发中心。为推进试点工作,青岛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5亿元。

 

    “点高”就是鼓励和推动企业研发中心加入“国家队”,成为行业领军。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研发中心,争取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80家左右。

 

    瞄准国家目标,参与重大课题,跻身“国家队”,对青岛来说既是责任也是机遇。在青岛,以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硕果累累。海尔、海信率先被评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超过了5%。部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95家,软控“轮胎工艺与控制”、海尔模具“家电模具”等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5家等,提升了青岛的科技创新实力。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十一五”以来,青岛市组织企业争取国家支撑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国家科技项目千余项,经费超过15亿元。

 

    “个大”就是坚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充分发挥跨国公司普遍“看好中国、看好青岛”的本土优势,在选址、用地、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以推进增强科研机构的服务能力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总部或区域性研发中心及国内500强企业落户青岛,引进80家左右国内外大企业在青岛建立研发中心。

 

    最近,阿尔卡特朗讯确定在青岛扩建具有3000余名研发人员的研发中心,布局全球研发战略。以大企业大院大所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羽翼渐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06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212家,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建设梯队。引进建设了6家中科院驻青岛院所及德国朗盛青岛研发中心、美国TSC集团等一批应用与工程类研发机构,起到了创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得益于“培育面广、夯实点高、引进个大”的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思路,随着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大型科研机构陆续落户,青岛市企业自主创新浪潮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的喜人景象。

 

    成果转化“加速器”

 

    青岛国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从臭氧系统各项关键制造技术到臭氧应用系统集成的完整技术体系,在“DTA非玻璃放电体技术”“大功率中频逆变电源控制技术及在线检测和远程监控技术”等臭氧系统设备制造及运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产业化,拥有国家专利31项,成为全球第三家能够制造50kg/h级以上臭氧发生器的企业,正逐步发展成为全球臭氧系统供应商。

 

    青特集团车桥总成技术研发平台项目缩短产品开发周期40%,产品结构优化时间缩短25%,降低产品设计成本30%,市场份额提高3%……

 

    这是青岛企业研发中心加速成果转化的实例。姜波表示,在青岛任何一家企业,研发中心都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发动机”,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加速器”。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青岛市企业研发中心培育建设方案》是一剂“良方妙药”。青岛市科技局计划处副处长吴新这样解读――

 

    强化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千万平米孵化器建设,在新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和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四新一海”领域建设20个市级公共研发平台,在区市建设30个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检测、技术转移、资源共享、创业孵化等服务;强化全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协作机制,向企业提供的仪器共享协作、检验检测等开放性服务,可获得20%的共享服务补贴。

 

    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强化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青岛市科技局与国开行青岛分行、中国高新投资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分别获得了100亿元授信额度、中国高新投20亿元投资意向支持。青岛作为全国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通过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信贷支持,已为20家企业提供总额度近8000万元的贷款支持。“十一五”期间,青岛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经费3.6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77亿元;“十二五”开局后进一步加大投入,2年支持企业经费已达2.5亿元。

 

    加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在技术创新工程重大专项中设立青岛市企业研发中心培育建设计划,每年培育80家左右企业研发中心,经认定为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基地的企业,给予30万元―50万元资助。对认定的国家和省市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给予50万元―300万元资助;对新引进的国内外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给予50万元―300万元资助;对新引进的国内外大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给予更强有力的资助支持。

 

    广泛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十一五”以来,青岛市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80多个研发平台,联合开发100多项技术。与中科院共同举办四届“中国・青岛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签署100余项合作协议……

 

    核心技术“竞争力”

 

    近日,海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加拿大MaxDaq自动化技术咨询公司合作的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关键技术联合研发项目顺利通过科技部的验收。

 

    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是支撑轨道交通运营和维护的核心系统之一。海信通过与加拿大合作,研制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经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的鉴定测试,系统规模可达100万点,远超目前国内10万点的水平。该项目成果共申请8项软件著作权、7项国内发明专利和1项国际发明专利。

 

    海信仅是青岛市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高行业“话语权”的代表。青岛市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知识产权工作扶持和引导,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蓝色经济产业范围内年专利申请超过50件的企业,且发明专利申请量所占比例不低于30%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资助。

 

    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根本的体现在于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张新起多次强调:科技创新不是锦上添花的事,而是事关城市转型发展的命脉。

 

    青岛市实施从生产型向创新型转变的企业创新战略带来显著成果。姜波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全市研发投入13亿元,转化科技成果276项,推广科技成果560项,申请专利1117项。获得19项国家科技奖励、151项山东省科技奖励。到“十二五”末,青岛市建立健全国家专利技术青岛展示交易中心,建设10个专利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100家专利优势企业,全市专利实施率达到80%以上,全市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

 

    伴随着胶州湾蓝色浪潮,以海尔、海信等大企业技术创新为代表,通过提升企业自主品牌的科技含量助推城市自主创新的“青岛模式”叫响全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