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2020年山东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发布,山东的海洋经济成绩令人眼前一亮。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巩固、政策助力海洋产业企稳复苏、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有序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绿色转型发展成效显著提升等特点。数据答卷的背后,彰显出山东经略海洋的重大战略,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展现山东作为、贡献山东力量的齐鲁答卷正徐徐展开。
一流港口 有序推进
山东港口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为总目标,加快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升级。2020年新增集装箱航线35条,其中外贸航线18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自主创新打破行业技术壁垒,10项技术全球首创,7次打破世界纪录,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在青岛港,率先实现卸船机自动化作业,全球首创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竣工;在日照港,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落地;在东营港,全球首台自动化门机启用。2020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1140亿元,同比增长4.8%,产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全省沿海港口吞吐量完成16.9亿吨,同比增长4.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3191万标箱,同比增长6.0%;外贸吞吐量累计完成9.3亿吨,同比增长5.0%。
科技赋能 劈波斩浪
海洋产业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科技赋能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规模1.5亿元,为海洋药物研发提供有力支撑,深入实施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国家一类免疫抗肿瘤海洋新药BG136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启动海上风电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组建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打造海水淡化研发链和产业链,反渗透海水淡化高压泵技术研究获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开工建设。烟台万华百万吨乙烯、东营威联化学200万吨PX项目一期、青岛海湾化学40万吨/年聚氯乙烯等一系列项目投产,打通产业链“断点”“堵点”,实现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海洋科学教育管理服务业同比增长11.3%。
绿色转型 海洋更蓝
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2020年,全省海洋风力发电量178.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建成海水淡化工程项目39个,日产能达37.14万吨。青岛获批全国唯一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打造集深海养殖、繁育、加工、装备制造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威海大力推进海洋牧场生态综合体建设,开创“多营养层次生态模式”,优化生态养殖区域布局。加快海洋生态修复,共实施渤海攻坚海洋生态修复项目29个,已整治滨海湿地4675公顷、岸线62.82公里,分别完成总任务的123.03%、285.54%。
下一步,山东海洋经济将聚焦五个“着力”,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港口、着力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建设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着力维护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拓展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空间。
(联合日报 记者 张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