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50个产业集聚区产值将达1.53万亿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2-07-27 00:00

 记者从市经济信息化委获悉,为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产业集约化发展,打造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平台,日前,我市正式发布《全市工业产业集聚区(基地)布局规划》。

 

 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市规划集聚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300亿元,其中优势产业集聚区达到1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达到4300亿元,集聚度提升到65%以上。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3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7个,省级示范基地12个;优势产业示范基地单个产值超过1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单个产值超过50亿元。在空间布局方面,规划发展5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864平方公里,其中,优势产业集聚区2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22个。

 

 该规划出台具有一个严峻的产业背景,就是我市工业产业园区发展中一些问题已经开始凸显,比如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集聚程度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体制不健全等。

 

 该规划也是我市首次实施的工业产业园区的布局规划,不仅对市属五市三区工业产业园区的发展进行了定位,而且对蓝色经济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全市重点培育发展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了规划界定,为进一步优化全市工业园区布局,实现园区产业差异化、链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亮家底

集聚度仅排副省级城市第九

 

 据了解,根据市经济信息化委和课题组的实地调查,结合各区市上报情况,截止到2011年底,全市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产值在10亿元以上工业产业集聚园区76个,有规划、尚未形成规模的24个,合计产业集聚区100个,规划总面积约88367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3%,工业总产值约654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1.8%,园区平均面积883.4公顷,园区平均产出强度每公顷741.1万元。

 

 从集聚区的产业分布上看,家电电子产业9个,占9%;石化化工产业3个,占3%;汽车产业4个,占4%;船舶产业2个,占2%;纺织服装产业7个, 7%;占食品饮料产业9个,占9%; (钢铁)机械产业24个,占2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8个,占8%;新能源产业 个,占5%;新5材料产业5个,占5%;生物医药产业8个,占8%;节能环保产业5个,占5%;信息技术产业7个,占7%;其它产业4个,占4%。

 

 调查数据还显示,2011年集聚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占49.16%,成为拉动青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集聚区职工总数约60万人,占青岛市从业人员总数的22.3%,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2.1%。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数据,无论是从自身的发展速度,还是与全国同类城市对比,总体都呈现集聚程度偏低、新兴产业较弱的特点。这其中,与其他14个副省级城市相比,青岛市工业集聚区集聚度排在第9位,远低于第1位成都市74.7%的水平。从产业内部来看,存在着“大集中,小分散”的现象。比如,作为青岛市主导产业之一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分别在黄岛、城阳、即墨、胶州、胶南、平度、莱西七个区市都有分布。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集聚区,2011年工业总产值为1342亿元,仅 全部集聚区的占2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项目少、项目布局分散、产业链短等问题。

 

 与此同时,从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来看,突出的问题就是集聚区布局规划滞后,各区市集聚区之间存在无序竞争现象。集聚区发展与城镇体系规划缺乏一致性,部分集聚区空间定位不明确,集聚区发展与依托城镇的关系不协调。从单个集聚区来看,存在投资项目进入在先,集聚区规划在后的问题,部分集聚区建设以投资者的要求为导向,而投资者经常会超越原有集聚区划定的界限。这使集聚区发展丧失了应有的集聚性和稳定性并导致产业定位混乱。

 

 调查还显示,目前我市工业聚集区土地管理乏力,供需矛盾突出。集聚区建设初期,由于招商困难,都是尽可能地满足投资方土地要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重视不够。“招商引资,土地先行”的模式造成了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偏低,使得宝贵的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尽管最近几年各区市在招商引资中考虑到土地的投资强度问题,但是土地集约利用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另外,土地利用缺乏规划,集聚区内产业布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造成了很多剩余的零星地块无法承载较大项目的问题。

 

 此外,管理体制不顺,软硬环境不完善。集聚区管理工作无章可循,尚未形成对集聚区规划、招商引资等统一管理机制。现有部分集聚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不顺。大多数集聚区没有专门或兼职的管理机构,多数是集聚区所在街道或镇分管工业的行政主管部门实行松散式管理和服务。软硬环境与集聚区发展要求也存在差距,一方面,部分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项目需求,特别是供水、供电、供热和污水处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服务体系不健全,对集聚区企业不能提供招工、培训、融资、物流、信息等方面完善的公共服务。

 

新目标

工业产业集聚区优化到50个

 

 按照规划,我市将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优势产业集聚,关联企业集中,基础设施配套,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管理服务到位的产业集聚区,将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全市工业产业发展的主导区、创新发展的核心区。抓好一批对我市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又有发展空间的重点培育发展产业集聚区;推动一批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拉动作用、产业基础好的重点创建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区。

 

 这其中,工业产业集聚区经济规模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在20%以上,到2015年,50个集聚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300亿元。其中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达到1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达到4300亿元,工业产业集聚区集聚度由51%提升到65%以上。到2015年,市级以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3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7个,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单个产值超过400亿元,山东省级示范基地单个产值超过300亿元,市级传统优势产业单个示范基地产值超过1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个示范基地产值超过50亿元。

 

 同时,我市还将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加快培育特色集聚区。充分发挥蓝色经济战略的带动作用,突出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以青岛市蓝色经济核心优势为基础,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成果孵化中心、人才集聚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加快建设链条完善、技术先进、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涉海产业体系。整合港口、园区、产业和政策等优势,注重龙头项目引进和扶持,突破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集聚度高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集聚区,打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区,山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区。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优化整合、集约发展优势传统产业集聚区,围绕具体产品完善产业链,争创国内知名自主品牌,改造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探索食品饮料产业高端发展之路,优化一批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凸显主导产业特色,“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调整一批机械(钢铁)产业集聚区。

 

 记者注意到,在未来,我市将通过对集聚区产业发展规模及潜力、创新能力与企业活力、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管理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本规划按照“巩固、整合、调整”的原则,对现状中的100个集聚区进行了战略优化。将空间范围明确、主导产业突出、有大项目落地、综合管理服务水平较高的33个产业集聚区予以保留,巩固发展。将处在同一区、市,且区位相邻、产业相近,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41个集聚区,整合为17个新的集聚区。将产值规模较小、产业结构升级困难、与“十二五”规划要求不相适应、发展潜力不足或所在乡镇规模较小的26个集聚区,不纳入本规划,鼓励这些集聚区内的企业逐步调迁到规划的相应产业集聚区内。

 

 据了解,本规划共纳入5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86372公顷,已开发面积34120公顷。其中,主导和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2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22个。从规划中50个集聚区的空间分布来看:位于14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的有30个,占总数的60%;位于6个工业功能区的有11个,占总数的22%;位于五市的33个,占总数的66%,已开发面积22553公顷,规划占地面积为70846公顷,占集聚区总规划面积的82%。

 

快途径

规划22个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

 

 按照规划,我市将全力打造“一带展开,三城集聚”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其中,沿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以青岛高新区生态科技城、崂山科技城、黄岛国际生态智慧城为基地,拉开蓝色经济工业产业集聚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框架,锁定高新技术产业,突出科技自主创新,形成青岛工业发展的先导区,打造集聚全球高端要素,汇集顶级科技企业总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智能、宜居型产业新城。集聚发展船舶制造、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三大蓝色制造业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22个,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7个、新能源产业集聚区3个新材料产业集聚区4个、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4个、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1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3个规划面积27265公顷,已开发面积3526公顷,2011年工业总产值1225亿元2015年目标工业总产值4311亿元,年均增长37%。

 

 此外,还将重点建设“两轴辐射”的主导与传统产业聚集带。以烟威青综合发展带和济潍青综合发展带为两轴向南对接鲁南,联结长三角;向北对接胶东半岛,融入环渤海;向西对接鲁中。、鲁西,服务沿黄流域。重点建设胶南董、家口重化工业、平度新河生态化工、胶州洋河装备制造工业、莱西姜山轻工业等6个工业功能区,集聚发展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船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七大主导与传统支,柱产业。

 

 主导与传统产业聚集带共规划布局28个产业集聚区,其中,家电电子产业集聚区6个、石化化工产业集聚区3个、汽车产业集聚区3个、船舶产业集聚,区2个、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4个、机械(钢铁)产业集聚区7个、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区2个、其他产业集聚区1个。规划面积54437公顷,已开发面积24414公顷,2011年工业总产值4982亿元,2015年目标工业总产值10968亿元,年均增长22%。

 

 而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建设是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全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作用,加快蓝色硅谷和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我市编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建设的相关规划,并确定了29个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园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