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探寻海洋奥秘 关注海洋环境” 青岛小学子走进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1-11-25 20:23

为了激发学生们热爱海洋、保护海洋、探索海洋奥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理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11月24日,崂山区松岭路小学二年级三班小记者团举办了“探寻海洋奥秘 关注海洋环境”研学活动,旨在让同学们通过了解海洋知识,保护海洋环境,传播海洋环保理念,为海洋公益发声。

下午2点,同学们来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大洋样品馆,同学们看到了各种矿石和深海生物,并感叹到海洋资源的丰富。在大洋样品馆,同学们还看到了创造世界载人下潜深度7026.68米的“蛟龙号”模型,并了解了它是如何进行深海工作的,在听完讲解员阿姨的解说后,同学们纷纷为我国深海科技的发展感到惊叹,并表示一定会以中国海洋研究做贡献的科学家们为榜样,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海洋知识,争取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观完大洋样品馆,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孙承君研究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趣味十足的海洋科普讲座。同学们从孙老师的介绍中得知,2011年,已在外求学工作14年的她,回国加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浪潮中。随着海洋微塑料污染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结合工作需要,她和团队开始主攻海洋微塑料研究领域。

在孙老师的讲解中,同学们了解了微塑料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颗粒,又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据统计,海洋垃圾80%以上来自陆地,其中塑料垃圾占比高达80%~95%。她还告诉同学们,2018年1月,她搭乘“向阳红01”船执行中国大洋46航次暨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任务时,在南极周边海域发现了微塑料,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在南极海域发现微塑料。南极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微塑料的发现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已遍布全球各个角落。此次南极的“大发现”,孙承君研究员和团队率先掌握了该区域海洋环境中微塑料分布情况的一手数据,标志着我国在该区域微塑料研究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为我国在国际微塑料污染问题处理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提供了研究基础与技术支撑。

在互动环节中,孙老师告诉同学们,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尽量做到塑料垃圾分类投放,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在聆听过程中,同学们意识到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都会造成影响,他们与孙老师一起探讨了如何保护海洋环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本次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们点燃了爱海洋、爱科学的热情,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海洋意识,增强保护海洋的责任,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蓝色海洋的兴趣之门,播下了一颗颗蓝色的希望种子。

参观感言

宋雅琪:

本次活动中,我看到中国丰富的海洋资源,有矿石,有各种深海生物,还有很多未知的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为了祖国的海洋科技事业,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要多学习海洋知识,多学习文化知识,为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王艺涵:

在大洋样品馆,我不仅看到了丰富的海洋资源,还看到了科考船模型和“蛟龙号”模型,为祖国强大的科技力量感到骄傲和自豪。但同时我也认识到,一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而海洋垃圾80%来自陆地,保护海洋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李梓萱: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我看到了能下潜7020米的“蛟龙”号模型,看到了海底的矿产物质和深海生物样本。海洋是个非常神秘的世界,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加入科考队,为探索海洋秘密贡献一份力量!

佟毅:

我觉得航海的潜水器和科考船特别威武,开采的标本很奇怪有趣。海洋科考队员们完成每一次科考任务都很辛苦和危险。这些成绩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付出,他们拼搏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建设美丽强大的祖国。

李瀚洋:

这次的参观让我大开眼界,学习和增长了很多有趣的海洋知识。我国海洋科技发展迅速,我看到了可以下潜7000多米的“蛟龙号”,为我国海军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还看到了海底各种矿石、生物样本。就像我的名字一样,我也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浩瀚的海洋。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 国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