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平台赋能深蓝 青岛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1-11-30 09:32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游弋式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启动建设,由青岛国信集团、中国船舶集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青岛蓝色粮仓公司搭建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平台,目前试养的3万尾大黄鱼长势喜人。

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建成了海洋多(寡)糖工程药物、现代海洋药物、现代海洋中药等6个产品研发平台,以及新药筛选评价、制剂研发中心等4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海洋生物医药科研界、产业界机构参与“蓝色药库”平台应用。

组建总规模达110亿元的三支海洋产业基金,浦发银行、青岛银行分别成立海洋经济金融服务事业部,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海洋经济的能力,海洋经济投融资对接平台完成初级搭建。

近年来,青岛立足自身海洋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积极经略海洋,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2020年达到3580亿元,约占全省27%。海洋经济成为青岛市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海洋经济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更为重要的是,青岛海洋经济在高速增长中,从传统的多点开花的初期发展阶段起步,经过关键环节补强实现产业链串联优化,实现了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核心产业平台化支撑,海洋经济立体化生态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成为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新动能。

青岛市政府新闻办10月28日举行发布会解读《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进一步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力争到2025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昂首挺进世界城市体系前列,为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平台加固产业“护城河”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也阐述过类似的观点:“做战略上正确的事情要比立即获利更重要。”

海洋经济具有投资周期长、产业化路径复杂的特点,针对未来的远期战略布局就显得更加格外重要。青岛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近30个国内一流海洋科研机构,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拥有涉海两院院士20余位,占全国总数的近70%。这些优势并非朝夕之间形成,几乎是倚靠近百年的城市海洋科研底蕴积累,这也成为青岛确立海洋经济核心优势的“护城河”。

从当前产业发展来看,基于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大规模变得越来越难且充满不确定性,而加大产业纵深和技术投入成为当下最顺势而为的潮流。几乎所有的科技型企业都把深挖科技创新作为战略要点,在路径方面,构筑产业平台是重要的选择方向。

从目前来看,青岛海洋经济在科技研发、产业化应用、全球合作、资源统筹等领域构建了多层级的平台体系。

首先,科研平台筑起海洋创新高地。近年来,青岛已先后集聚“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26个,高校、研究院和创新园24家,累计引进各类人才6200余人。在最新的院士评定中,青岛又有两位海洋领域专家入围。凭借科技研发优势,积极推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下潜深度世界纪录,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完成调试投入运行,在研抗肿瘤药物BG136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以强劲的海洋科技研发能力为依托,2020年全市涉海技术交易82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28.35亿元,同比增长35.06%。青岛的海洋科研平台建设还在提速,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际院士港等,实施海洋关键领域科技攻关,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海洋高技术产业示范等机制。

其次,资源集聚搭建产业转化平台。近年来,青岛围绕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蓝谷药业海洋科技谷、中安芯界石墨烯锂电池研发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推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青岛聚焦海工装备、海洋生物等重点领域,突出创新发展,建设一流海洋产业集群。在“蓝色药库”开发计划领域,建成了海洋多(寡)糖工程药物等6个产品研发平台,正在研制的抗肿瘤药物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在“十四五”期间,青岛将按照“3+X”的思路,重点发展海工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它潜力产业,发挥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再次,开放姿态打造国际合作平台。近年来,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发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作用,深化开放合作”“国际海洋组织设立分支机构”等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进展。“十四五”期间,青岛将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参与海洋命运共同体和蓝色伙伴关系建设,搭建海洋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最后,港口整合优化航运服务平台。山东港口集团在青挂牌成立,成为世界最大港口集团,航线总数达到178条。今年1-8月,青岛港货物吞吐量42733万吨,排名全国沿海港口第4位;集装箱吞吐量1579万标准箱,排名全国沿海港口第5位。还将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实现由目的地港向枢纽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两大转型”。推进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日韩跨境电商零售交易分拨中心、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特色商品进口体验交易中心,打造沿黄流域、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

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青岛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山东发展的龙头。其中,海洋是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青岛在城市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打好的“王牌”。

在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七个城市中,既有上海、深圳这两个当下青岛正在学习的目标,也有天津这个同青岛一样承受着GDP排位下降压力的转型者,还有大连这个在20年前被青岛完成赶超的老对手,更有宁波这个在经济总量上与青岛“贴身肉搏”的新对手。这里有“学霸”、有同病相怜者、有昔日和当下的对手,青岛在海洋中心城市领域的竞争几乎就是城市排位赛的产业聚焦版。

海洋是青岛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在日前举行的“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青岛专场上,海洋经济发展被作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进行展示。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建设更具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海洋城市,是青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

按照规划,青岛在“十四五”期间将围绕海工装备制造、海洋三产融合、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打造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海洋产业集聚区。海工装备制造、海洋三产融合、海洋生物医药作为青岛海洋经济的优势产业,在2021年上半年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其中,船舶海工业加快扩张。北船重工交付第6艘32.5万吨超大型矿砂船,承建的全球首艘智慧养殖工船正在进行分段建造,首次承接10艘5500TEU集装箱船订单。青岛造船厂承建的我国首艘具有智能航行能力的集装箱运输商船和三峡新能源阳西沙扒湾海上风电塔筒项目有序生产。中海油公司企鹅FPSO等10余个项目在场有序建设。上海电气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项目(计划投资50亿元)一期厂房主体完工。新加坡TUFF海工首家中国子公司“塔福能源有限公司”正式落户。

海洋交通运输业能级提升。青岛港航线密度进一步加密,今年以来已新增8条集装箱航线,推进集装箱中转中心建设,集装箱中转完成225万标箱。铁矿石分拨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铁矿石国际中转量完成260万吨。海铁联运加快发展,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内陆港1个、海铁联运线路7条。山东捷丰国际储运、青岛外轮代理等重点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均达到80%以上。

海洋生物医药业稳步发展。海洋科技谷、瑞利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青岛蓝谷药业海洋科技谷项目中试车间、综合车间等主体封顶,科普科创中心、检测中心等正在进行主体建设。与沈阳药科大学联合研发的HD-18新型抗肿瘤海洋药物已经进入临床前阶段。博益特生物正在研发的甲壳素材料可降解血管支架完成动物试验。聚大洋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园一期转化区已进入装修阶段。海大生物新型海洋生物制品项目正在进行一期工程的施工。

此外,海洋科研服务业加快创新发展。海洋高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组建工作进展顺利,首批3个项目正在申报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入列工作进度加快,已梳理海上综合试验场、海上风电、大型养殖工船等九个涉海重大项目。推进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大科学研究中心园区计划年内启动搬迁。海洋大数据中心汇聚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海洋科学领域云平台,面向海洋领域用户提供服务。

以重点产业为基础,青岛海洋经济领域项目引进和投资齐头并进。今年1-9 月,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 124 个,总投资额 976.4亿元。50 亿元以上项目 6 个,30 亿元以上项目 9 个,10 亿元以上项目 11 个。

加强项目服务保障,青岛每年滚动推进100个以上涉海重点项目,今年1-9 月,总投资3628 亿元的110个涉海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 312.3 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82.6%,开工率达到93.6%。

逐梦深蓝,深耕海洋,青岛将发挥全省海洋领域龙头城市引领作用,锚定新发展目标,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 李赛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