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立足市场发力 推动成果转化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1-12-27 09:30

由青岛蓝谷管理局发起成立的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成立一年以来,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等成果产业化要素,形成联盟科技成果助力企业发展的浓厚氛围。今年1-11月联盟成员共签署技术交易合同260余项,总合同金额约5亿元,占蓝谷全部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金额的近90%,支撑企业技术升级辐射带动产值数十亿元。

坚持需求导向 深入企业精准把脉

联盟依托大连理工(青岛)研究院,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及服务机构,组建10支专业队伍,走访产值过200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200余家,与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技术负责人等广泛对话交流,摸排技术需求约300项。联盟根据技术解决成熟度不同,分成技术供应商、技术解决、技术咨询、开放合作和终止五类,分门别类面向联盟内科研院所发布,并有针对性地召开技术需求分析会百余场,逐项过筛、逐一对接,科学追溯供给端,用“绣花功夫”解决技术需求。今年以来,蓝谷高校院所累计解决140余项企业需求,涉及合同金额约2亿元。

发挥平台功能 优化资源集智集力

打造“科创荟”品牌活动,发挥“一品牌一联盟”的平台作用,全力聚合资源力量。一方面,以活动为介,提高“科创荟”品牌影响力。截至目前,已开展海上风电、区块链赋能、海试专场对接会等“科创荟”活动30余期,跟进交流100多次,促成双边或多边合作20多项。如通过碧桂园海洋产业交流会,促成碧桂园碧海科技园向山东大学(青岛)免费提供1000平方米场地建设山东大学(青岛)国际创新园。另一方面,以产学研合作为介,扩容海洋创新创业联盟。目前联盟成员单位由最初的43家扩展到63家,“内联外接”国内外高端机构、重点企业300余家,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90余场,近90%的蓝谷技术合同交易额来自联盟成员单位。同时,按产业领域成立了海洋技术装备、海洋生物等6个专委会,由专委会承接解决联盟征集并细分到领域的企业需求,组织开展研讨合作攻关等相关活动。发挥蓝谷海洋“科创大脑”作用,加速推进海洋科技与科普教育融合发展。依托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天津大学青岛海洋技术研究院等7家单位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科普推广基地,组织海洋科普队伍走进即墨社区、学校,并在即墨、城阳、西海岸等区设立科普推广基地(站点),邀请大中小学生来蓝谷学习海洋科技文化。

紧盯问题瓶颈 全力盘活科创资源

一是针对技术需求分析不足问题,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聘任6家院所的20名技术经理人,开展统一培训和各类交流活动,依托技术经理人与企业共同分析明确需求实质,加速需求解决效率。 对于园区内尚无科技能力解决的需求,与青岛市科协合作,面向青岛相关协会及“科创中国”青岛站发布公告,链接全国学会、协会等科技资源,为企业研发提供解决方案。

二是针对检验检测设备需求问题,以区域内高度集聚的科研仪器设备为抓手,搭建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国家深海基地、海检集团等十余家重点院企的高端仪器400余台套、价值超5亿元设备全部入网,推动区域内创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各单位运营成本,并以仪器为媒促进院企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共享共赢。

三是针对行业共性专业领域创新需求,联盟依托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探索性建设专业领域工业超市,搭建集研发、中试、供应链、市场、投融资等各要素为一体的平台,收储新成果,推广新技术,出售新产品。 目前海水淡化领域工业超市已搭建完成,为有海水单位需求的企业、投资者、专家,一站式解决海水淡化成果产业化问题。

坚持市场导向 不断探索机制创新

联盟大胆探索尝试“机制创新+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聘任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家大连理工(青岛)研究院院长为联盟秘书长,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工作,在蓝谷建立起企业解决技术问题、院所获得市场收益、机构明确服务对象、金融机构找到投贷客户的科技与产业市场化互动机制。如青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收到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科研人员生物分子浓缩过滤仪器使用需求,在平台工作人员指导下,预约山东大学全自动切向流过滤系统,顺利完成相关实验。有技术需求找青岛海洋创新创业联盟,正在成为创新创业主体的一种自觉习惯 。

来源: 即墨融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