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编制的背景和目的
“十三五”期间,城阳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发起新旧动能转换“经略海洋攻势”并取得阶段性成效,形成全域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态势。“十四五”是推进经略海洋攻势纵深发展、创建青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更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的践行期,需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优化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推动海洋产业提质增效,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把海洋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为全面建设青岛中央活力区、幸福新城阳赋能。
在此背景下,为有效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明确我区“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发展路径和工作措施,城阳区编制了该《规划》。
二、《规划》编制的过程
2020年3月25日区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召开“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专题座谈会”, 邀请相关科研院所专家教授集体会诊,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由山东省海洋文化研究院中标主持编制。编制过程中,重点做好贯彻国家海洋工作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对接有关专家吸取智慧等三个方面工作。
三、《规划》编制的依据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青岛市委海洋委《经略海洋攻势 2020 年作战方案(2.0 版)》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做好全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及材料提报工作的通知》《关于提报区委常委会“十四五”规划议题相关材料的通知》等文件。
四、《规划》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规划》提出了“把城阳区打造成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排头兵”目标定位,努力建设“三区一中心”,即环胶州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中日韩海洋高端产业对接先行区、滨海文旅深度融合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海洋健康产业集聚区,助力青岛内联外通中央活力区和幸福新城阳建设。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海洋经济总量显著提升、海洋经济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洋综合管理显著优化。具体讲,到2025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以上,胶州湾水质优良比例不低于75%。
五、《规划》提出的主要举措
《规划》设计了“产业+文化+制度”的发展路径。
(一)在产业发展上,提出要转型升级、创新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以及打造智慧海洋渔业,推动传统海洋产业提档升级;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和风电、深海探测装备以及海洋生物制品,推动海洋战略新兴产业“链式”发展;发展海洋高科技,争创海洋科技新城,探索成立城阳区海洋发展基金、海洋创新基金、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引导基金,做大做强海洋第三产业。
(二)在文化上,立足城阳区海洋自然、文化、生态资源分布特点和不同街道区域的资源比较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 “一核六星,双轴联动,三带绿楔”的城阳区海洋经济文化发展空间布局。
(三)在制度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推进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监督考核与评估机制,同时就强化发展载体空间支撑、强化企业和项目主体支撑、强化人才支撑和海洋生态保护以及海洋经济信息化建设做了规划设计。
六、城阳区《规划》的主要亮点
1.“一核六星”,指以红岛产业组团为核心(包括红岛旅游度假产业组团、高新科技产业组团、河套生态旅游及滨海商务产业组团),辐射串联城阳现代海洋服务产业、流亭海工装备产业组团、夏庄海洋休闲旅游和智慧产业组团、惜福镇海洋生物医药与康养产业组团、棘洪滩海洋科技及文创产业组团、上马现代海洋服务业和海洋生态农业组团6大产业组团协同发力的海洋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2.“双轴联动”,即东西联动,实现崂山西麓海洋休闲与健康产业发展轴和白沙河海洋高端商务发展轴的联动发展。
3.“三带绿楔”,指以海岸整治修复带、滨海景观带、湿地体系带为轴线,串联陆海资源、加快海洋生态修复,打造青岛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岸线治理的示范区,构建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蓝色生态沿海区。
咨询联系具体科室:区海洋发展局海洋经济中心,联系电话:8786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