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并把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作为“六个城市定位”之一,将青岛的海洋发展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凸显出青岛市在谋划发展大局时对海洋优势与特色的重要考量。青岛如何在海洋上做更大的文章?在今年的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为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建言献策。
青岛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并将西海岸新区、蓝谷作为“双核”引领地位加以强化,奋力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其中,大力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现代海洋产业集群,被作为建设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的重要内容。对此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谷克超代表提出了加快推动建立省域、市域船海产业链的建议,助推青岛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多方位、多层级发展。
谷克超说,山东省作为拥有长海岸线优势的省份,蓝色海洋经济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龙头,区位优势明显,理应在船海产业政策、模式、方案等方面率先进行探索、尝试,以增强域内船海产业整体竞争力为目标,以船海领域企业中长期合作风险共担为抓手,立足多要素参与正和策略,凝聚域内航运企业、船舶造修企业、材料设备制造企业、服务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的共识,形成专有技术共享、效益均衡、长期共生的稳定合作关系,逐步实现船海产业优势发展和领先发展。
根据相应船海产品特点,谷克超建议,采取多条产业链形式推动合作,促进这一产业优势发展和领先发展。主要包括“航运企业+造修船企业+设计研究企业+船级社”产业链条,“航运企业+造船企业+材料企业(钢板、型材、管材、电缆、内装板、敷料、岩棉等)”产业链条,“航运企业+造船企业+配套设备企业(主机、发电机组、甲板机械、配电设备、锅炉、空调、机舱泵、环保设备等)”产业链条,“航运企业+造船企业+舾装件企业(管件、铁舾件等)”产业链条,以及“造船企业+制造工艺装备企业”产业链条。
形成多链条协同推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他建议政府从税收、补贴、扶持等角度对域内产业链企业的合作予以针对性支持。
同时,航运企业应坚持同等条件下船海产品优先选择域内企业设计、建造、修理;造修船企业给予域内航运企业优先待遇,并优先选择域内材料及配套产品企业合作;材料及配套产品、工艺装备制造企业给予域内造修船企业优先待遇。
青岛市在产业推动上提出要实施“链长制”。对此,谷克超认为,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的产业链打造同样应设置链长,负责召集、协调行业内优势资源,如国内、国际高等院校、研究设计机构、船级社、船海企业专家等服务链内企业聚智发展,打造绿色、经济、和谐的引领船型,提高产业竞争力,拉动产业集群式发展。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