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认识蓝碳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04-13 00:05

作者:赵鹏,系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胡学东,系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

蓝碳,主要是指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也包括储存在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各种形态的碳。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发布《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全球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超过一半(55%)是由海洋生物捕获的。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增加碳汇、减少排放、发展清洁能源等手段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全部温室气体,实现“零排放”。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年9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气候变化中的海洋与冰冻圈特别报告》,指出蓝碳是海洋自然系统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将蓝碳定义为“易于管理的海洋系统所有生物驱动碳通量及存量”,并将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和大型海藻列为四类海岸带蓝碳。

一、蓝碳纳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范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国际气候治理的基本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构成了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基础。《公约》序言指出,意识到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汇和库的作用和重要性。第4.1款d项强调,维护和加强包括生物质、森林、海洋以及其他陆地、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的汇和库。与《京都议定书》未提及海洋相比,《巴黎协定》重申了上述内容,并强调必须确保包括海洋在内的所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因此,蓝碳作为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属于公约所述的温室气体的汇和库。

蓝碳已经纳入《公约》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机制,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已按照《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2013年补充版:湿地》在本国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了蓝碳。在2015年第一次按照《巴黎协定》要求报告国家自主贡献时,已有74个国家将滨海湿地纳入国家自主贡献,其中巴林、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塞舌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5国明确提到蓝碳。包括海洋在内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卡托维兹气候变化大会上被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六大措施;中国和新西兰政府主持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工作组将蓝碳作为海洋领域的主要内容。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保护国际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推动蓝碳纳入气候变化谈判和本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二、“易于管理”是以蓝碳服务碳中和目标的关键

自2009年《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提出蓝碳的概念以来,蓝碳的发展经历了概念提出、认识深化和纳入政治议题三个阶段,关于蓝碳的讨论也不限于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和大型藻类,还涉及微型生物、海底化能合成生物、颗石藻、硅藻、磷虾、贝类、鱼类、鲸豚类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给出了明确的蓝碳定义并强调“易于管理”,也即可以通过施加人为影响增加海洋生物的碳储量和碳通量。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范畴下,所有减缓和适应措施必须是通过人为活动实现的,而非自然过程产生的。由于蓝碳的概念和方法是基于森林和泥炭地的,除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等由维管束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尚未提出大型海藻以及其他类型海洋生物的清单指南,无法满足报告、可核查和可测量的要求。因此,扎实开展科学研究,建立满足该要求的调查和监测方法,探索可通过人类活动增加并受控的碳储量和碳汇量增加方法,是将其他海洋生物纳入应对气候变化范围的关键。

三、以蓝碳减缓气候变化并实现多重目标

蓝碳能够提供供给、调节、支撑和文化服务在内的多重生态系统服务。除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外,其在提供食物、保护海岸、维持生物多样性、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价值也十分重要。

滨海植被的自然减缓措施一方面是保护并维持天然碳库,避免因其完整性受损而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即减少并停止人为因素导致的红树林、滨海沼泽和海草床丧失;另一方面是提高海洋特别是海洋生物长期(百年尺度)清除温室气体的能力。这方面既可采取创造新生境和生境修复的手段,也可采取减少营养盐和污染物输入,消除潮汐和沉积物输送障碍,恢复水动力以及恢复捕食者等手段。通过大型藻类养殖生产替代化石燃料的生物燃料或沼气将促进减排;利用其捕获和储存碳,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更可实现负排放;此外,大型海藻还可用于生产抑制甲烷的反刍动物膳食补充剂。与蓝碳相关的适应内容主要涉及海岸物理过程扰动、生态系统退化和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几个方面。蓝碳的适应主要属于基于自然或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范畴。可持续管理、保护和恢复蓝碳能够稳定海岸,减少海岸侵蚀等非气候灾害,改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并为沿海社区提供就业。此外,通过改善治理、创造融资和完善空间规划减少“海岸挤压”现象,有利于蓝碳向陆地一侧迁移。

四、面向碳中和目标推进蓝碳发展

将蓝碳纳入我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及国家自主贡献。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已将蓝碳纳入了各自最新版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中,将有更多的国家加入这一行列。纳入包括蓝碳在内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已是大势所趋。建议推动将包括蓝碳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我国新一版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和国家自主贡献,促进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为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做出贡献。

推动多方参与的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建议以蓝碳为抓手,构建生态修复多元投资和收益模式,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红树林、海草床、滨海沼泽、海藻场等海岸带蓝碳保护恢复,加强生态海堤建设,探索社会化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发掘蓝碳保护和修复的产业化模式和盈利模式,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形成生态修复产业体系。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特色蓝碳标准体系。对于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等已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范畴的蓝碳,以将相关标准中国化为主,根据我国国情适当简化方法,提出基于我国调查数据的公式和参考值。对于大型藻类,按照气候变化科学体系,在可靠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制定我国标准并积极向国际社会推广。对于其他我国科学家提出的蓝碳类型,鼓励按照气候变化科学体系开展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发表有影响力的成果,稳步推进标准制定工作。鼓励按照项目方法学体系,制定蓝碳减缓和适应措施标准,以标准建设促进蓝碳交易健康科学发展。

文章来源:原刊于《中国自然资源报》2021-06-11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