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一家博物馆里的中国海洋强国梦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05-20 12:05

展柜中190余张珍贵的通草画,勾勒着100多年前广州的社会风貌,那是当时中国面向海洋的最大商埠之一。

5月18日,位于天津的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通草画展览。通草画曾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被称为“东方名片”。如今,它们又一次承担起了“名片”的功能。

在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出的通草画。 新华社记者 郭方达 摄

此次画展,是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宣介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华海洋文明”展区,一条长5米的电子《郑和航海图》上,记载了明朝时期,郑和奉旨七下西洋,和沿途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交流文化。这一系列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了87年。在那时,这条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又一个极盛时期。

时间流过六百余年,今天的中国正在通过开展自己的海洋强国建设,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在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展出的古代水密舱模型。新华社记者 郭方达 摄

这座博物馆是中国海洋强国梦的一个缩影。在国家海洋博物馆“中华海洋文明”展区,三个篇章从时间上划分出了中国自古以来经略海洋的三个阶段:第一篇章是从远古人类初识海洋到海上丝绸之路大繁荣;第二篇章是明清禁海后近代海洋意识觉醒;第三篇章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树立海洋强国意识的历程。

在前两个展区,古老的展品闪烁着中国自古以来就和平利用海洋的“初心”。展品中,有一尊出水于东南亚地区沉船的万历景德镇窑青花石榴形军持。国家海洋博物馆讲解员杨颖告诉记者,该器物是专门为出口而烧制的,“这反映了中国古人利用海路发展贸易的事实。”

一旁一人多高的船体剖面结构,则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率先应用的水密舱模型,紧接着龙骨、防摇设施等技术也相继出现……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人文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邓阳阳认为,先进造船技术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航海工艺位于世界前列,中国人却不是用它来战争侵略,而是对外贸易和文化互鉴。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就迈出了从陆地走向海洋的步伐。1956年,中国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其中就涉及海洋科学远景规划。此后,中国海洋和平开发利用的脚步,开始不断加速。

在“认知海洋”展览单元,两件鲜红的展品分外醒目——一件胸口绣着中国国旗的服装,这是第30次南极考察中科考队员的装束;一艘“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模型,“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上个月刚刚完成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这标志着中国经略海洋的脚步,稳步拓展至‘世界的尽头’。”邓阳阳说。

进行远洋考察的同时,中国也在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位于天津的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 郭方达 摄

在“以海富国”展览单元,除了海洋渔业、油气等常规资源,鲎试剂、褐藻寡糖等生物制药产品也在展览之列。“鲎试剂产品目前广泛应用于药品检测、临床检测、干细胞治疗等领域的内毒素检测。”国家海洋博物馆海洋人文历史研究中心的孙禛元说。

巨幅的图片墙上,展示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成果:与斯里兰卡共建科伦坡港口城、投资建设的阿联酋阿布扎比码头开港……

“我们在策展之初就确定了一个思路,要反映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经济与文化交流。”孙禛元说。

新华社 记者郭方达、梁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