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科技加持 海洋如此惠及人类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06-10 07:39

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养殖工船驶向“深蓝1号”,准备开展收鱼作业(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日前,在我国黄海离岸120多海里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成功收获我国首批深远海大西洋鲑,这是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获得丰收,探索出一种我国深远海养殖可复制的新模式,推动海洋渔业由“近海”走向“深蓝”。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海洋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家园,向人类提供了氧气、食品、药品、能源。在21世纪的今天,开发海洋、保护海洋都离不开科技支撑。今年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一起来看看科技加持下,海洋给人类衣食住用行带来的变化吧。

大数据渔业

从“吃鱼难”到“年年有鱼”

195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91万吨,“十四五”期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6900万吨。从“吃鱼难”走向“年年有鱼”。202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038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比5%。“海上狩猎”变成“耕海牧渔”,离不开科技支撑。

例如山东烟台市“耕海1号”海洋牧场,配备了智能化养殖网箱,能够实时采集环境数据、精准投喂饵料、自动清理网箱等,实现智能化生态养殖。海洋渔业数据平台能实现大数据多方共享,4名员工就能完成1000吨成品鱼的养殖工作。

截至目前,我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153个。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预计到2025年,海洋牧场涉及面积将突破2500平方千米。

海洋能源

“双碳”目标达成的主力军之一

海洋和山脉一样,孕育了丰富的矿藏,人们日常消费的石油、天然气,很多都来自海上。

2021年,海上大型深水自营气田陵水17-2气田成功投产,服务于该气田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由我国自主研发。此外,海洋也是新能源的富集地。据估计,我国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总蕴藏量为15.80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是“双碳”目标达成的主力军之一。随着产业发展,“能源登陆”的大潮将势不可挡。

海洋生物

食品、蛋白、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

2021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超岷课题组首次发现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海洋微生物菌群。经科研人员精心培养,“升级版”海洋微生物两周内即可将一些塑料降解为碎片。海洋生物的“神通”远远不只是降解塑料。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资料显示,占全球物种种类80%以上的海洋生物是食品、蛋白、药品原料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投入快速增加,已经建成包含数以万计的海洋微生物新菌种、养殖生物新品种的资源库。

海洋运输

国际贸易“天然高速公路”

海洋有“天然高速公路”的美誉,在全球贸易繁荣的今天,更是不可替代。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30的榜单当中,中国占据10个席位,上海港排名世界第一。

在精密庞大的航运网络背后,大数据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远海运科技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收集到的公开航运位置数据叠加自有算法,可以达到实时跟踪效果。

在世界四大洋当中,北冰洋是气候最复杂、航行最困难的地区之一。2021年,我国科研人员建立的北极海冰和海洋动力环境的7种关键参数的卫星遥感反演算法投入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海运公司在北极航行的商业竞争力。该科技成果也被中国海洋学会等组织评选为2021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之一。

智慧生活报 [2022年06月10日 A1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