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畅通中日海上黄金大通道,青岛市北大港活力再焕新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06-12 19:03

近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山东今后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省党代会报告中多次提到青岛市工作,特别是提到“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与市北区密切相关。这为市北区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今年是市北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不论是RCEP协议的生效落地,还是中日建交50周年纪念,都为市北区的2022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6月6日,青岛国际航运保险服务运营中心仪式暨青岛市区两级航运保险政策发布,作为贸易和航运的派生服务产业,航运保险将成为未来市北区航运金融服务的重要板块。与此同时,这艘由东辰航运运营、命名为“RCEP•青岛•东辰”号的中日RCEP快线也将在六月正式开启其具有历史意义的使命之路,这就像一个节点,一端连接着青岛港老港区的过去,另一端见证青岛的未来。

港城融合的城市进程

港口本就是市北天然的发展优势。

对于港口城市而言,现代港口不但能汇聚所在城市的生产要素,给城市经济注入活力,而且能吸引国内外优秀资源与资本在本城配置,给城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极,并进一步引导城市优势资源进行合理转移与重新配置,大大提升城市的经济水平、素质和区域影响力。

这样的发展特征贯彻了整个青岛的变迁史。

此前,苏州和上海已经开辟三条中日快线,于市北开通的中日RCEP快线将成为中国北方与日本之间的第一条快捷物流通道,其实早先青岛港就已经开通了数条中日航线,然而就快线而言,这还是第一条。且正值中日建交50周年,其意义更是难以估量,亦不难看出市北所背负的期待与强烈的发展愿景。

藉由中日RCEP快线开通之机,未来大港将在保留原有港口部分装卸、仓储及运输的基础上,对标上海外高桥和伦敦汉堡港等先进港口,规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增设信息服务、自动化、商业、产业等功能,真正实现港产城深度融合。

然而中日RCEP快线的开通,却并非突兀而来的机遇,而是在市北区城市规划稳步推进的结果。

2019年

市北通过了《关于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2020年

在RCEP签署仅15天后,市北区就以邮轮港区为“核心”擘画RCEP创新试验基地发展蓝图,列出老城发展的新目标。

2021年

市北区RCEP试验基地项目建设进入“实战”阶段。

2022年

RCEP协议生效落地。

所以说,今年中日RCEP快线的开通,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而在市北区落实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也见证着老城的改变。

山东港口航运金融中心、世界之眼、中铁晋鲁豫总部等总投资约68亿元的8个项目及邮轮港区先开区市政配套一期工程开工;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落地,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能源贸易和服务平台;全国首家服务企业参与RCEP经贸合作的平台——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启用,为企业提供相关经贸活动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而在青岛国际航运保险运营服务中心正式揭牌后,未来,市北区将青岛国际航运保险运营服务中心为依托,围绕航运业上下游关联产业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实现航运保险的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全力打造北方最大港航保险市场,为扩大山东国际航交所资源整合优势,整合山东港口流量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而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其实是市北区对城市空间的另类拓展。

在之前,以扩张为主的前工业经济发展已经停滞,大多数城市都面临着升级转型的迫切需求,从追求工业产业的规模,到经济产业的质量,在未来的后工业经济时代,商业、服务和体验经济将占据主导,近年来市北区CBD的发展就是这种理念的践行。

如今RCEP协议的落地以及中日RCEP快线的即将开通则无疑为市北区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本质则是推动市北区站到全市对外开放新平台的高度上,吸附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引进来的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赋能既有的存量资源,实现优化重组、价值倍增、进阶迭代。

作为老城区的市北,也将随之被重新定义,这是市北区老城蝶变给出的答案。

RCEP背景下的产业导入

港口城市作为港口的最直接腹地,其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给港口生产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使港口的功能、服务等相应发生变化;同时,作为港口重要依托的港口城市,在港口的转型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为其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

所以,港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青岛城市规划的重大课题,对于市北,这样的紧迫感尤其浓烈。所以无论是RCEP协议落地生效,还是如今中日RCEP快线的开通,其所体现的都是市北在发展形势之下的应对手段。

早在去年,市北区就公布了《青岛市市北区“十四五”城市空间布局概念性规划》,提出以RCEP试验基地为发力点,打造RCEP国际创新枢纽都会的愿景目标;同时发布《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总体城市设计》,致力于打造面向全球的RCEP经贸合作核心功能承载区。

可以预见的是,在城市空间拓展后,产业导入将成为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此,市北区确定了以总部经济、数字经济为引领,航运贸易、商务商贸、现代金融、都市工业、医养健康、文化创意为重点的“2+6”特色产业体系。并于今年5月6日正式推出“2+6”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对相关企业在办公场所补助、投融资、围拢税源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的奖补,护航企业发展,助力产业集聚。

在这一背景下,市北区把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聚力打造中国北方营商环境最优城区,并在上海、北京、深圳等设立招商中心,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开放的视角投向全球。

尽管只是一个开始,却足以让人们预见市北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在未来,随着以中日RCEP快线为代表的新航线不断投入使用,市北区的发展潜力也将进一步被释放。作为老城区,城市扩张空间的不足是市北发展的原生桎梏,但市北区却以先行者的姿态另辟蹊径,在规划与实施中探索出一条城市发展的新路,也为面临时代变革的诸多城市带来启示。

城市格局的再延展

对于市北区而言,开放,就是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寻找合作者。

之于全国,市北是面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新地标;之于青岛,市北是青岛未来的新机遇,全域发展的“引爆点”。

走向国际化是市北的趋势,而城市的价值实现,也是这个趋势中市北带来的思考。

学者连玉明曾对城市价值做出过这样的诠释,城市最终要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个最大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要看这个城市有没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有没有更高的生活水准以及能不能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二要看这个城市形态是不是高级化,是不是从低级的形态向高级的形态逐步过渡。

这与市北区近年来的发展脉络不谋而合,而RCEP协议无疑将为之带来新的改变。

我们或许可以从数据里一窥RCEP协议为市北塑造的前景。

一年来,市北区新招引项目170 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9个,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注册资金100亿元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注册资金50亿元的中铁晋鲁豫区域总部等9个优质总部类项目落户。同时,山东省港口集团的金控、文旅、航运板块,挪威船级社、中国船级社、上海海事大学青岛研究院等落户;中国北方油气交易中心、央联万贸共享平台等项目加快推进;国投数字产业基金、北汽金融等项目签约。

RCEP协议从规划到落地,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市北区的产业面貌,而在此基础上,市北区的发展格局也在进一步延展。

以市北区区域为腹地,向海而兴,沿湾“北拓”,将会是青岛未来的一个发展特征,而如今中日RCEP快线的开通无疑加快了这一进程。

在未来,市北将紧抓RCEP协议生效后带来的利好,与高新区、上合、自贸区和开发区相互协同,用好高新区、上合、自贸区和开发区的“腹地”及完善的深加工配套优势,以大港码头作为中日海上黄金大通道的起点,通过水水转运、水水转铁等方式联通整个湾区,向外延伸至宁波港、上海港等重点港口,联通中国港口、全球港口。

随着半岛经济圈的不断健全,市北的腹地也将延展至整个中国北方,加上背靠长三角经济圈的天然区位优势,将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同时在东亚经济重心崛起,“一带一路”影响力不断增强,以及青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规划逐步落实的背景下,市北区也将成为青岛全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为区域城市价值的实现带来新的思考,市北区将这样的思考贯彻入城市规划中,完成了从产业布局到发展理念的全新变革。深入挖掘百年港口历史底蕴,加快整合全球优质要素资源,打造青岛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从这个角度看来,未来的市北值得被赋予更高的期待。

来源:青岛市北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