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牧场,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广袤的草原。如今,深蓝的海上牧场也在孕育着生机。6月1日,我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的国家标准《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正式施行,在大海里“放牧”成为现实了!
从黄海渤海交汇处的长岛望去,海面上分布着一座座平台,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经海”系列深海智能网箱,只需几个人,就能够自动化、智能化养殖数十万尾鱼,实现“藏粮于海”“屯鱼戍海”,这些智能网箱和海上平台就是海洋牧场的实现形式。
在山东烟台高新区东宇国家级海洋牧场,一艘渔船驶过自升式多功能海洋牧场平台 唐克/摄
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可用于养殖的海域面积超过120万平方公里。近年来渔业资源被过度开采,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如何保护和修复海洋资源和生态,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当土地承载已经满负荷,海洋能不能成为新“粮仓”?又该如何在利用的同时,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牧场就是一个好的思路。
海洋牧场,是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生态养殖等措施,构建或者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者避敌所需场所,简单来说,就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海南临高的深水养殖网箱航拍图 杨冠宇/摄
和传统渔业相比,生态效益是海洋牧场优于传统养殖方式的最显著特质。海洋牧场分为两部分,海面上的智能网箱、养殖平台是工业化生态养殖和智能化监测的载体,水下则是一个立体式的“海底社区”。人工鱼礁是为海洋生物建造的房子,能够抬升海底平面,让海洋生物附着、聚集、栖息,养护海底生态、净化海洋环境,是海底“生态银行”。海藻海草既为渔业生物提供饵料和栖息场所,又能吸收和转化水体内的营养元素,改良海域水质和环境,通过底播增殖,将人工培育的种苗放流,能够增加渔业生物资源。
水下的海洋牧场,就是一个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渔业持续产出的“蓝色粮仓”。
除了生态效益,海洋牧场也为渔民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了海洋牧场,公司和中小型养殖户会签订供鱼合同,方便养殖户按照标准和要求养殖,达到一定规格后,公司会以高出市场价进行收购,再进一步投放到海洋牧场的网箱中继续养殖,形成养殖户和海洋牧场的“接力养殖”,免除了渔民的后顾之忧。
对于养殖难度大、需要技术支持的远海养殖,海洋牧场会与散户渔民形成配合。在山东烟台,海洋牧场企业组建渔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海域实现“大渔带小渔”,从靠天吃饭到上门帮扶,带动渔民增产增收。海洋牧场每年直接经济效益约7000元/亩,钓业渔船每艘每年增加经济效益5万到8万元。上层养藻类、中间养贝类、底层养鱼类的立体养殖模式更是让亩产经济效益增加了2.5倍以上。
南麂岛海域的“海上牧场”养殖区内,渔民在展示一条刚捕捞的大黄鱼 徐昱/摄
经济效益也在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海洋牧场在推动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体验渔业、文化渔业转变的同时,也带动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装备制造、餐饮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工艺品业和商业投资等关联产业的发展。
如今,传统渔民变成了休闲渔业的渔民,收入翻了一番,生活也更加自在。在山东,海洋牧场拓展旅游、垂钓、餐饮、文化、科普等综合功能,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一个海洋牧场全年带动旅游消费和产值约5亿元。
当前,全国多个省市大力推动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未来,海洋牧场将以数字化和体系化为驱动力,推动核心技术生态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具备“智慧大脑”。在福建,泰源船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泰渔3号”深远海养殖平台,采用液压绞车替代电机驱动拉动钢丝绳实现网箱旋转,既节省成本,又能降低设备受台风、海水损害的风险。平台引入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管理系统,增设了智能监控系统、活水舱、饲料保鲜库,集深水养殖、水质智能监控、海上休闲观光为一体。
养殖人员正在投放饵料 季风/摄
我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153个,根据《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2025年要创建20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未来,海洋牧场将继续发挥综合效益,推动海上粮仓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来源:光明网、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