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名人故居 |感怀赤子之心,在莱阳路28号“对话”海洋生物学先驱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08-19 16:51

漫步青岛街头,有建筑可阅读,有故事可分享。一栋栋记忆中的老建筑在岁月的沉淀下越发耐人寻味,一处处更新中的老街巷焕发着新生的活力。近期,文旅君将推出“建筑会说话,走进青岛历史街区”系列专栏,带大家一起了解青岛的历史,触摸城市文化印记,听听这些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现代科学尤其是海洋科学在青岛兴起,张玺、童第周、束星北、丁西林等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先后来到青岛,开始了难忘的青岛岁月。他们大多居住在小鱼山和前海一带,留下了故居五十余处。而莱阳路28号甲,是张玺曾经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

漫步岛城,众多名人故居掩映于红瓦绿树之中,成为一枚枚嵌在城市文化地图上的符号,引得人浮想联翩。

张玺,字尔玉,河北平乡人。著名海洋动物学家,中国湖泊学和动物学研究的先驱。是青岛历史上的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

张玺自幼聪慧,7岁入本村私塾,读了四书五经,1911年考入平乡县城内高等小学堂,在学三年,考试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深得师长赏识。1919年张玺从保定甲种农业学校(今河北农业大学)毕业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他初步意识到非“科学与民主”不能救中国,于是萌生了勤工俭学到法国去求学、学成后报效祖国的念头。

1922年,张玺公派赴法留学。怀着“改造中国和世界”的雄心抱负,他决心踏踏实实地钻研一种专门的学问报效祖国。1927年,获里昂大学硕士学位,在瓦扬(C.Vaney)教授指导下从事后鳃类软体动物研究。1931年获博士学位。其间,与林镕、朱洗、贝时璋等发起创立中国生物学会,与齐雅堂等创立中国农学会。

1932年回国,开始了他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辉煌人生。后任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中法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所迁往昆明,1938年任所长。

195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他与邱秉经一起筹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兼任所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玺毕生主要从事海洋软体动物和原索动物的研究,对经济贝类牡蛎、扇贝、珍珠贝的繁殖、生长和养殖方法的研究,为发展贝类养殖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他还是我国后鳃类研究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贝类学纲要》《中国北方海产经济软体动物》等。

想要尝试寻找海洋科学家的踪迹,其实是有难度的。对他们而言,住所和海洋所两点一线往往是常态,更多的时间则是在实验室里或是沉浸于浩瀚的海洋之中,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平淡。

▲图片来源:上街里

莱阳路28号,是海洋科学家在青岛大展宏图的起点。而张玺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住所和工作地点仅仅是一个点。张玺在此吃、住,也在这里工作。

▲图片来源:上街里

作为我国软体动物学和湖沼学研究的先驱,张玺是研究后鳃类的世界知名学者,为青岛的海洋生物研究与海洋生态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特别注重海洋生态保护,1935~1936年,主导了历史上第一次对胶州湾各类动物及海洋环境的全面科学调查,发表了重要学术成果,奠定了胶州湾保护的科学基础,是胶州湾海洋环境保护的先驱。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办与发展过程中,张玺也发挥了关键作用。1950年,张玺与童第周、曾呈奎共同主持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担任副主任。后来,该研究所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他担任副所长,推动了研究所的顺利发展。正因如此,青岛作为中国海洋科学城的历史地位得以巩固。


这期间,他对多种贝类的繁殖、生长以及生态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开发这些贝类的设想和繁殖保护措施,为如今大规模的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他还领导了我国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资源调查,积极参与组织了全国海洋普查和海南岛海洋动物考察。一心一意倾力钻研,为新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百花苑内,一座座名人雕塑错落有致地矗立于花草之中,或坐、或立,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极目远望。置身其间,一座雕像右手托腮,目光深邃,与绿树共舞,和蓝天为伴,他便是张玺先生。品读石板上镌刻的文字,仿佛打开了一部历史长卷,先生的奋斗历程和卓越功勋依然历历在目。

当年张玺没带家眷,只身一人从北京来到青岛。195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时,就住在莱阳路28号甲二楼一间屋内,现在28号院外挂着“张玺故居”铭牌。

▲图片来源:起若乘风 摄

张玺故居地理位置优越,四邻青岛湾。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建筑面积约619平方米。砖石结构,地上两层,有阁楼和地下室。花岗石砌基,黄色墙面,红瓦坡顶。主入口朝东,南立面和西立面均为三角山墙,北面设有观景平台。

▲图片来源:起若乘风 摄

果戈理曾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当我们经过或者凝视这栋建筑时,我们无法忽视院门墙上镶嵌着的“张玺故居”的铭牌,那时老一辈海洋学家在此扬帆、开启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崭新征程的故事还在继续流传。

▲图片来源:起若乘风 摄

2021年5月,依托莱阳路28号建筑原身,一座新的文化平台——鲁作家俱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张玺故居也以全新的面貌亮相。这栋三层小洋楼变身成为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以展陈齐鲁古代家具、弘扬鲁班匠人精神为主的开放式博物馆。

▲图片来源:起若乘风 摄

1936年的冬天,诗人卞之琳在这里写下他所见的风景:“冬天的青岛,静悄悄的,街上行人很少,完全没有城市的喧嚣。入夜之后,小青岛灯塔上的红灯,一闪一闪,给人以诗的遐想。”卞之琳在此居住时透过窗子看青岛湾的房间,如今成了咖啡馆。留声机、古董钢琴、红漆木窗,依然装饰着别人的梦。

▲图片来源:上街里

当谈论市南老街,莱阳路一定绕不开。作为青岛最早的路之一,莱阳路的风光格外夺目。

莱阳路沿路风光旖旎,是青岛最美的临海公路之一,行走其间,抬头便能看见碧蓝色的大海。

漫步莱阳路,可以走到小青岛去瞧瞧矗立在绿荫之中的白色灯塔,坐在贝壳亭下等夕阳晚霞,静听琴女的低吟。

到鲁迅公园感受褐红色礁石的独特魅力,体验一番礁石环岸、松林覆坡、亭榭别致的情致。

青岛海底世界也在等候光临,无论寒暑,它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认识海洋从这里开始”,这里给予着人们探索海洋奥秘的满足感。

漫步莱阳路,一路行至小鱼山,登上碧波亭,尽情欣赏碧波荡漾的汇泉湾风光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景色一定令人陶醉。

在山与海之间,蜿蜒迂回的莱阳路宛如一条丝带,把沿海散落如珍珠的绮丽风光一并串起,成为浸染在老城区前海一线最耀眼的底色。

承载百年历史的老建筑

岁月的沧桑让其变得厚重

名人曾经留下的印记

也与城市文化相互交叠

走访其间

找寻老青岛的“独家记忆”

文字及图片资料综合自《山海之间的诗意栖居》青岛文化名人故居概览、青岛市公共空间艺术促进中心、上街里等

来源:青岛市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