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青岛:“国之重器”驶向深蓝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10-09 20:16

非凡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十年镌刻载入史册的铿锵足音,沉淀难以忘怀的时代记忆。十年记忆,见证着家国巨变,跳动着时代脉搏,凝聚着民族梦想,书写着动人故事。青岛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最忆这十年》,在十年的岁月长河里,选取最有特色的青岛样本,讲述“青岛之最”的十年变迁。

记者 袁康:乘坐时代列车,在非凡十年里找寻最难忘的时代印迹,第一站,停靠的是“国信1号”站,今天我要带您走进“最先进的养殖工船”,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经过了7个多小时的航行,我来到了千里岩以东的黄海海域,在我前方就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它正在这片海域进行游弋式“船载舱养”,这好比给大黄鱼搭建了一艘移动的海上“邮轮”。今天,和我一起登船的还有ASC可持续水产养殖审核员李德昆,他将对“国信1号”的绿色养殖模式进行现场认证。

在长臂吊车的帮助下,乘坐吊笼,我和审核员李德昆登上了“国信1号”。这艘“海上巨无霸”载重量约10万吨,相当于两艘“山东舰”航母。

青岛国信深远海养殖工船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 俞淳:我们从鱼苗入舱到现在已经4个月了,整体情况非常好。(记者:咱们整个船舱有多少尾鱼苗在里面?)总共有三百多万尾。

俞淳:我从事海水养殖24年了,针对大黄鱼的养殖,我经历过传统的网排的养殖,后面到2002年以后又经历了深水网箱的养殖,现在走上了这条船,就进行工船的养殖。

俞淳是业界的大黄鱼养殖专家,虽然传统的大黄鱼养殖给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靠天吃饭的痛苦却一直如影随形。

俞淳:2004年的“云娜”台风,当时我在大陈岛大海域进行养殖,整个台风最高达到17级了。“云娜”台风过了以后,海面上的设施就全部没有了,当时整个损失是800多万。其实在13年的时候,我接触到已故的院士雷霁霖雷院士,他提出了一个工业化养殖、工船养殖的理念,应该在海上建工厂,应该用工业化的理念去养鱼,听了以后,我其实非常震撼。

雷霁霖院士和几代海洋人的梦想,终于在2018年照进了现实。这一年,青岛国信集团组建深远海养殖工船创新团队,联合中国船舶集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勇闯世界养殖工船无人区。当国信确定将大黄鱼作为工船养殖的主要鱼种,之前就和国信打过交道的俞淳终于在2020年下定决心,正式加盟深远海养殖工船“梦之队”。

俞淳:我养鱼养了半辈子,在深海区养殖的话,大黄鱼以现有的这种模式,我已经养到头了,工船正好能够帮我实现这个梦想。

梦想固然美好,实现的道路却充满挑战。为了突破养殖工船“船载舱养”的技术瓶颈,2020年11月,3000吨级养殖工船中试船“国信101”投入使用。俞淳和团队开始了国内首次船载舱养试验。

俞淳:受到当时风浪的摇摆,会造成鱼的应激,这种应激会造成大量的损耗跟死亡。我们怎么样来进行抗震、防震或者降噪技术上的研究,还有我们进行一个大环境的生长曲线分析跟投喂的分析,在中试船做,跟自然海区完全不是一回事,没有人教你。

没有经验就创造经验。历经长达4年的协同攻坚,养殖船队成功突破减震降噪、船载舱养、水体交换、清污防腐等六大关键技术。2022年5月20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正式交付运营。

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高级审核员 李德昆:这15个舱都是一样的养殖模式是吧?(都是一样的。)通常多大你们会出鱼呢?(这个要看根据订单情况。)要出鱼的话咱们是把这个水放一放,然后再抓还是怎么弄?(通过那个分离器之后)把鱼留下,把水排掉。

走进“国信1号”的养殖舱,当自动投喂系统将饵料喷洒到舱内,原来潜伏舱内的大黄鱼纷纷起身,结队觅食,非常壮观。像这样的养殖舱,“国信1号”上有15个,除了自动投喂系统,船上还建有鱼苗入舱、水体交换、光照调节、综合排污、污水处理、成鱼加工等先进装备,实现了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智慧化养殖。

俞淳:好水养好鱼,它可以使我们所有的付出得到回报,“国信1号”肯定会起飞的,没问题的。

李德昆:鱼的养殖密度,鱼的健康状态,都是很好的一个水平,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方式,代表了大国的重器,这样的模式只有大国才能做得到。

记者 袁康: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非凡十年,青岛在辽阔大海上镌刻坚实的蓝色足迹,创造了众多全国领先、世界首创的海洋之最。

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至7062米,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7年2月6日,由蛟龙号、海龙二号和潜龙一号组成的“三龙”系列潜水器在青岛实现“三龙聚首”

2018年5月18日,“向阳红01”船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返回青岛

2019年12月4日,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在青岛交付巴西业主

2020年7月,“海燕-X”水下滑翔机创造最大下潜深度10619米,开启水下滑翔机万米观测应用新时代

2021年1月15日,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LNG工厂首个核心工艺模块在青启航交付加拿大业主

2022年9月,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首批65吨大黄鱼成功起捕上市

记者 袁康: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国之重器”驶向深蓝,浩瀚的海洋之上,还会上演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让我们继续乘上时代列车,一起向未来!

来源:蓝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