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科学云”计算给力海洋科研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2-09-07 00:00

 2012年8月,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发展指数对外发布,中科院海洋所高性能计算中心2011年度系统使用率和大规模并行应用(128核心以上),在8个地区分中心中居首位。

 

 中科院海洋所高性能计算中心自2010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一直以服务青岛乃至全国海洋科学研究为己任,服务的研究项目涵盖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仪器等多个应用领域,为青岛发挥海洋科研优势、提升海洋产业能级起到了助推作用。

 

 使用率居8个分中心之首

 

 据中国科学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度,中科院海洋所高性能计算中心暨中科院超级计算青岛分中心,以76.90%的系统整体使用率位居中科院8个地区分中心首位。

 

“中科院超级计算中心共分三级,以北京的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为总中心,下属8个地区级分中心及20余家所级中心。单就硬件设施来看,海洋所并非最先进的,但从使用率来看,是最高的。而且,与青岛乃至省内其他科研机构的计算中心相比,我们的使用率依然处在前列。”中科院海洋所计算中心张平工程师向记者介绍说。

 

 青岛分中心高性能计算环境采用集群结构,拥有72个计算节点,1152个计算核心,每核心配置3GB以上内存,峰值计算能力可达10万亿次/秒。

 

“科学云”计算助力海洋科研

 

 张平告诉记者,海洋科学研究的计算规模通常都会比较大,对计算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常常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计算节点共同为一项计算任务服务。“我们可以将每一个计算节点视为一小朵‘科学云’,当需要大量计算的时候,可以将小的云朵汇集成大的云朵,形成合力。”他说,“‘高性能计算’与‘云计算’不同,‘云计算’大多是高性能服务器虚拟出多个计算机,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的信息服务;而‘高性能计算’往往是集中多个计算机的力量完成一项计算任务。”

 

 中科院海洋所高性能计算中心目前已为包括5个“973计划”项目、6个“863计划”项目以及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27个科研项目提供了计算服务,其中有26个项目为海洋科研类。

 

“借助海洋所高性能计算中心的超级计算机,我所杨德周副研究员对整个太平洋和东海,进行了高精度数值模拟,得到了比已有研究更为准确的近海环流结构和关键海峡流量,并将研究成果发布在海洋学权威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得到了编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张平向记者介绍说。

 

 推动涉海计算资源网格化应用

 

 立足中国科学院网格平台,推动青岛地区涉海计算资源的网格化应用,将是海洋所高性能计算中心今后积极推进的工作之一。为此,自2009年底以来,中科院海洋所就开始着手对用户进行超算方面的技术培训,目前培训人数已达100余位。

 

 目前,中科院海洋所高性能计算中心共有86个注册用户,其中90%以上用户是用于涉海科研项目的计算。张平说:“我们希望可以将我们的计算中心与青岛其他科研院所、高校的计算中心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计算资源网络,共同为青岛的海洋科研提供计算服务与支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