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患肺癌失去了右上肺,医生嘱咐后面的日子只能保命静养,他却瞒着妻子,接下了70亿元的项目;他可以照搬国际惯例,却自找苦吃,自建团队从零开始搞创新,三年半干到国际领先;他还不满足,五年磨一剑,推出迄今世界上唯一一款将底层数据全部打通的作业管理系统,提升配载效率17倍;他将系统向全行业推广,价格仅是国际同行接近产品的四分之一;他站在全球行业峰会上分享,这一领域此前从未有亚洲同行参与;
他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站在人民大会堂向世人讲述一座中国港口的创新故事;
他坦言:自主创新是为了精忠报国,把毕生力量和才干贡献给国家是最大的幸福……
2022年10月2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会后第二场党代表通道开启,来自青岛的二十大代表——山东省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张连钢,亮相媒体接受采访。他说:“我们依靠自主创新,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装卸速度最快的自动化码头。这个码头上一个工人都没有,所有的设备都是自动运行,更酷的是,到了晚上一盏灯也不用开,所有的设备哪怕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也能行云流水,热火朝天地干,真是别有一番景致。欢迎大家来看看。”……
这位山东汉子的发言朴实自信,瞬间征服了全场,这一镜头被各大媒体当晚刷屏。
顺着张连钢的介绍,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胶州湾畔的山东港口青岛港。这座中国北方的深水大港,因率先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被国家交通部确定为中国智慧港口的示范港。码头建设水平国际领先,是目前亚洲唯一一个真正意义的全自动化码头。项目的负责人张连钢和他的创新团队,靠自主创新,研发掌握了一系列自动化码头建设的关键技术,填补了世界集装箱码头建设的技术空白,被誉为“挺起了中国智慧港口的脊梁”。
正如张连钢在开头所言,今日的前湾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现场空无一人。在强大的信息系统控制下,依托智慧化的运输设备,船舶靠港后信息传输、货物的装卸、运输、堆放、配载全部实现自动化作业。今年6月28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德翔许明”轮作业中,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18自然箱/小时,效率高出同行平均水平近一倍。这已经是码头投产5年来,第九次刷新自动化码头作业世界纪录。她标志着在连钢团队自主开发的智能码头软件“中国芯”等关键技术支撑下,中国港口的智慧化水平已经国际领先。
现代化的前湾集装箱自动化码头
2013年还是一片荒土的前湾集装箱码头现场
而仅仅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沙漫扬的黄土地。
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介绍:“连钢创新团队”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连续攻克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实现10项全球技术首创,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舍命以赴
时间回溯到2013年,中国在全球集装箱码头前十名中占据七席,却没有一个自动化码头。当时的欧美已有少量自动化码头,但基本都是半自动码头,装卸效率平均每小时二十几自然箱,低于人工码头。
但敏锐的青岛港人认为这是趋势。“世界上有多大的船,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这是青岛港人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彼时的青岛港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集装箱港,世界集装箱第七大港。剑指“东北亚航运中心”的青岛港,如果没有自己的自动化码头,就意味着在新一轮港口竞争中落伍!
2013年10月,山东港口青岛港机关5楼会议室,集团领导、人事部、发展部、业务部、安技部、信息中心及各码头公司的30多位领导聚集一堂,专题研究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问题。时任青岛港集团副总工程师张连钢参会。大家一致认为青岛港上马自动化项目已迫在眉睫,但在选谁担纲时反复掂量。
期间,集团领导试探性问道:“连钢,你来负责这个项目如何?”张连钢没有回答。会议进行过半,领导再次问道:“连钢,你来带带这个项目?”张连钢还是没有回答,会议临近结束,领导第三次问道:“连钢,还是你来负责这个项目吧?”这时候他“嚯”地站了起来说:行!在场的人顿时将目光聚焦在了张连钢身上。这目光中有信任,有期许,也有担心!信任的是张连钢,论业务,他是不二人选,业务扎实和经验丰富;担心的是他患肺腺癌,几年前他做了右肺叶切除的大手术,身体还能扛得住这种大项目吗?
刚刚手术后的张连钢
张连钢不记得怎么离开的会议室,此刻,他非常清楚自己承诺后的风险——这也是他刚刚在会上两次未应领导问询的原因。他也担心自己重病后的身体,万一扛不住耽误港口大事。但强烈的事业心让他不愿放弃。此刻他要琢磨的是,怎么和妻子交代?思考的结果是不交代。目的只有一个,先把任务接下来,因为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啦!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他变得越来越忙,早出晚归。终于有一天,细心的妻子忍不住问:“连钢,你这是有什么情况了吧?”他只好如实相告。
张连钢和妻子旅游合影
连钢妻子王晓燕,与他恩爱相守20多年。她永远都忘不了丈夫患病手术时那段揪心而无助的日子。那场手术,让她在上海胸科医院的手术室门口站了6个多小时。手术刀口长达40厘米,为防止扩散,医生摘除了连钢的右上肺叶,并告知:这种病五年以上存活率只有30%。即使康复也再不准从事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ICU病房观察、化疗、吃药、打针、卧床休息成了此后几年连钢生活的主旋律。这个昔日的跨栏爱好者、长跑健将,术后一个月内只能扶着墙挪动十几米。如今,经过妻子的精心照料,连钢终于开始面色红润。看着从生死线上熬过的丈夫,她说:“这辈子我们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就很知足了!”然而,眼前的这个事实打破了她的平静。她脱口而出:“连钢,你这是不要命了吗?!”张连钢回答:从生病以来,我的生活就是每天吃药打针挂吊瓶,可就是躺在病床上,我脑子里想的还是集装箱那点东西。一个人能够做喜欢的事情,他的情绪、体能都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不见得是坏事。
为了说服妻子,张连钢带着晓燕来到了前湾港。请她来看看打桩中的工地。伴着轰鸣的机器作业声中,连钢的话语如现场的打桩声一样铿锵:“我们想建一个真正的自动化码头,这个事我想干已经有十几年了!”
面对心爱的丈夫,她沉默了。她知道,事业是他的第一生命。懂他,就要支持他!
破釜沉舟
俗话说:“一诺千金。”接了项目的张连钢在随后的日子里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个“一诺”何止千斤?这个“一诺”几乎要把他压垮!
几十亿元的投资,涵盖了码头的土建、设备、生产组织,涉及到IT、物联网、机械自动化等20多个专业领域。最大的困难是这个项目几乎无路可循!世界上当时仅有几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都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国内乃至亚洲还没有一个自动化码头。
他回忆说:当时感觉脑袋一片空白。虽然自己在这个行当干了30多年,但第一次感到无从下手。
张连钢在初建的工地上
码头如何布局?采用哪些设备?流程如何设计?整个码头的数据从哪里来?心里根本没有底。他和团队成员没有一个见过自动化码头。更不用说怎么建设具体参数和工作机制。这成了摆在他面前的第一只“拦路虎”。
自动化码头是世界上码头建设的最前沿,当时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一直被欧美工业巨头垄断。世界上的所有自动化码头,都是由这“四大联盟”联合提供技术(简称“四件套”),并且捆绑销售。这“四件套”是由欧美四家公司垄断,包括桥吊电控系统、AGV自动导引车、AGV车队运行管理系统以及整个码头操作系统。为了获得码头建设的有关资料,张连钢带着核心成员到欧洲多国的港口考察,结果吃了一路的“闭门羹”。每到一处,对方礼貌接待,但只是象征性地把他们拉到码头岸沿儿上转一圈,不让下车、不让拍照、不透露任何技术和数据。
张连钢带着核心团队到欧洲考察自动化码头建设
当他们听说青岛要建自动化码头后,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合作条件:天价软件捆绑销售硬件,而且系统不能进行优化改进,永远只能使用原始交付状态!如果接受,意味着采购方陷入了他们的技术陷阱。
面对困局,张连钢辗转难眠,经过和队员们讨论最终决定:横下一条心,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自动化码头!他说:不创新就是等死!要建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码头,除了创新,我们无路可走!创新往往九死一生,但这是唯一生的机会!他指着远处的桥吊说:如果不能建成真正的自动化码头,我第一个从桥吊前大梁上跳下去!我们干自动化码头就是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张连钢对队员们说:干自动化码头就是要有破釜沉舟的精神,如果干不成我第一个从这里跳下去!
消息传出后,质疑嘲讽不断。国外垄断企业的人直接告诉张连钢:没有我们的技术,靠你们自己建设,成功的概率是零!外方股东直接拍了桌子:这么大的投资风险,一旦失败责任谁来承担?你们还把国外的码头“拷贝”过来就行了。
张连钢力排众议,坚持自主创新,拒绝复制国际通行的“四件套”。
但张连钢不这样认为,他说:“一个垄断的公司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技术进步和长远利益,核心技术是人家的,将来会处处受制于人。如果简单复制他们正在欧洲实施的方案,将来就是一个‘半吊子’工程,等于把几十亿的投资往水里扔。我们要建就建一个货真价实、关键技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自动化码头!”
张连钢的这种坚持与他多年的经历有关。作为30多年的“老码头”,他深深体会到了技术受制于人的苦头。他清晰记得,1986年他还是一名电气技术员时,桥吊发生故障,码头被迫停工。只有重新调试电控系统,当时国内没有人能修。只好去请欧洲供应商的工程师。那个外国工程师在码头上干了12天,拿走了43200元,这笔钱在当时是50多个人一年的工资!然而等张连钢试图和他询问技术问题时,对方把记录调试参数的小本子藏进了上衣口袋,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张连钢。他暗自发誓:总有一天,我要用实力把这件事给扳回来!
1986年还是青岛港技术员的张连钢
27年后,当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与四家企业组成的垄断联盟谈合作时,再次遇到了这家公司。这次,对方态度依旧。不承诺工期、不开放系统。“这就意味着我们还要像当年完全不可控,从而因为这一个原因导致项目建设无法组织实施,干到哪算哪!每当遇到问题,我们还得央求着别人飞来为我们调试,费用昂贵。”
这与27年前有什么两样?但是,这次与27年前又不一样了!这次张连钢决定要“扳回来”!因为他认为我们国家的技术进步和自己团队的积累已经具备了挑战权威的实力。
雄心要靠严密的数据和论证支撑。为了让外方股东放心,张连钢和团队必须拿出详细方案。面对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境地,连钢团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张连钢慨叹:自动化码头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她就像一棵倒置的树,越分越细,越探究发现她越深,但我们必须找到每个节点的最末梢。
面对困境,张连钢提出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他说:团队的核心骨干25个人全部都是党员。“连钢创新团队”就是“党员创新团队”。面对困难,25个人必须冲锋在前,拼命在前。大家拿出了豁上命的劲头,义无反顾、百折不挠地扑在项目上。
在前期项目论证的15个月里,项目组成员的办公室几乎没有在晚上10点以前熄过灯。
从方案开始设计起,核心团队25位成员办公室的灯就没有在晚上10点前熄过,通宵达旦是常事。白天奔走在土建、供电、设备施工现场,晚上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集装箱房中攻关科研。随着项目的推进,一个个巨大难题接踵而来……巨大的压力向张连钢的身体发出了警报,他身上长满红斑,前胸到腿上全是紫癫。医生诊断这是疲劳所致的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嘱咐好好休息。他只是拿了点药物就又赶回了码头。因为大家都在等着。队员们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全部变成了工作日,没有节假日、星期天,下半夜讨论工作是常事。
自动化码头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和细节性。系统性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细节性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小的改变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一个细小的失误可能导致整个方案的重大缺陷。为了避免缺陷失误,团队通过分析计算、逆向推演、模拟仿真等方法艰难推进。3000多次技术分析论证会,对码头的每个单元、每个细节、每个数据都反复论证,不断优化,力求完美精确。
刚刚组建起来的连钢团队培训中
15个月后,码头详细设计完成。合资方请来的外国专家审核方案时大为震惊,他们不相信这个方案出自中国团队之手!这个方案在国外要聘请十几家专业公司至少3年才能完成。外方股东聘请的自动化码头建设专家帕特里克评价:“这是我看到的最符合自动化码头发展方向的设计方案!”
从0到1
再好的蓝图也要靠汗滴“砸”成现实!张连钢团队提出放弃“四件套”,新建自己的“四件套”。这意味着要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的历程“九死一生”。
他们的第一个突破指向了桥吊电控系统。放弃欧美某公司的电控系统,与上海振华港机重工联合开发桥吊电控系统。上海振华港机重工是世界知名港口机械的生产企业,参与了山东港口青岛港30年来的生产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信任与合作关系。他们也饱受该厂家的傲慢与拖延之苦,双方一拍即合,联手开发桥吊电控系统。
刚刚组建起来的连钢团队培训中
经过近一年的攻关,桥吊自动化控制软件上线运行测试,各项关键技术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了欧美某公司的水平。在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桥吊电气房里,张连钢指着一组组的电控柜介绍说:“这就是与上海振华联合开发的桥吊自动化控制系统,里面装着中国人‘大脑’。特别是在桥吊吊具控制环节,具备主动防摇和被动防摇的双功能,结合抗扭转装置,吊具在抓取集装箱的瞬间最大化减少了摇晃和扭转。这些关键技术已申请专利,性能超过国际同行。”
第二个突破是放弃欧美某公司的AGV自动导引车,改为自主研发。作为自动化码头的水平运输设备,该车承担运送集装箱到指定位置的任务,是设备控制最复杂的系统,也是自动化码头建设中最关键的环节。全球自动化码头的AGV均来自国外某公司,由于采用铅酸电池作为储能单元,车的自重达39吨。其中,铅酸电池就重达13吨,且每6-8小时需要更换电池,电池寿命只有两年,张连钢计算一下,按照码头建成后配置120台AGV,一年要淘汰690吨铅酸电池,也就是每个周要淘汰13吨铅酸电池,这对资源和环境影响太大了!建设换电站不仅占地,还要投入上亿资金。
张连钢摸着AGV车的电池介绍:团队摒弃了国外通用的铅酸电池换电方案,自主开发了锂电池循环充电技术。
张连钢和他的团队提出了用钛酸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将AGV大幅减重12吨,并通过循环充电实现AGV续航时间无限制,AGV自重从39吨减到26吨,既节省了资金又降低了能耗。
第三个突破是放弃欧美某公司的车队调度系统。由于欧美某公司的AGV与欧美另一家公司的车队调度软件ESC是捆绑销售,所以张连钢否掉第二件套,势必同时会否掉“第三件套”。AGV的设备管理系统ESC,主要解决上百台AGV在几十万平方米的场地上自由行驶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指令的优先级、起始和目标位置、箱门方向、运行距离、交通状况等几十个要素,为每辆AGV确定一条最优的路径,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
这个系统的开发令连钢团队几乎崩溃!AGV是自动化驾驶,完全靠指令运行,设计者需通过几百个参数来设计AGV的运行轨迹、速度和停顿位置,一旦位置计算和设计失误就会出现效率低下、死锁(几辆AGV互相等待)甚至碰撞等问题。
因为码头是一环扣一环的自动化运行生产,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一连串的反应直至生产在短时间内瘫痪。
团队核心成员李永翠回忆:2016年4月,由他们与振华港机共同制造的第一批超轻量六台AGV如期抵达码头前沿时,他们的心情既欢喜又忐忑。每天上班时她都会路过那些蓝白相间的AGV车,因为没有配载控制系统,这些AGV车就像六个“无脑”的“孩子”一样呆呆地候在春寒料峭的岸边。整整半年过去了,研发团队每个人心里都是沉甸甸的。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推倒重来,他们还没有让这些“孩子”的“大脑”活起来……
第一批到岸的六台AGV车因还没有被装上设备管理系统,像六个“无脑”的“孩子”,静静地等候在码头上。
这时,项目组的几位核心成员主动提出:“给我们3个月的封闭时间,让我们去趟上海吧”。在上海长兴岛,连钢团队(部分)和振华港机的工程师整整封闭了121天,他们的整个活动半径不超过100米,吃喝拉撒都在这个空间,30多个人反复验算推导仿真,要求车辆运行的轨迹误差不超过2厘米。121天,历经数不清的煎熬和失败。
2016年11月,团队首次测试成功AGV车的设备管理系统。
2016年的11月26日,上午9时,项目组装上“大脑”的AGV车在港区进行实际设备演练,38台AGV从上午9点一直跑到下午5点。在长达8个小时的测试里,没有发生一次拥堵、死锁、刮擦,运行轨迹误差全部控制在2厘米以内。那一刻,现场的项目组成员泪流满面,因为他们知道卡脖子难题终于被攻克!这个码头“活”了!!张连钢慨叹:这其实是“四件套”中最让他没把握的一关。如果攻不下来,几十亿的投资可能要扔到海里!
自建桥吊电控系统、研发减重可循环蓄电AGV车、自主开发AGV车管理系统,连钢创新团队在短短两年内将三项自动化码头的关键技术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手中!
为保证工期,鉴于持有“第四件套”码头管理系统的欧美公司开放度较高,张连钢选择与他们合作开发新的“第四件套”,用于支持码头的前期生产。
至此,自动化码头终于可以开港了!
装卸效率是一个码头科技和生产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当时,国外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一直低于人工码头,单机效率只有24自然箱左右。张连钢他们把开港效率定在25自然箱,国外同行一脸的不屑。2017年5月11日,中远法国轮靠泊前湾港,他们在1.3万多标准箱的开港作业,创造了26.1自然箱/小时的单机效率,让外国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码头首次实船测试
至此,连钢创新团队用3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国外常规8到10年的码头规划建设和运营任务。全球首次做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他们的业绩引起了世界同行的关注。
2017年5月,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商业运营。
2018年3月,李永翠代表团队赴英国伦敦,参加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做重要分享,捧回了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至此,这个在一片质疑声中建成的自动化码头赢得了世界同行的高度认可。同年7月,德国工业4.0的提出者门迪斯参观码头后表示:前湾自动化码头,为世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中国方案”。
核心成员李永翠作为自动化码头代表受邀参加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这样的交流以前从不邀请亚洲港口。
2019年11月,他们又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二期工程并投产运营,又推出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氢+5G”“全球首创机器视觉+自动化技术”“全球首创智慧监管系统”全球首创的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桥吊“一对多”远程监控系统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再次以“中国智造”为全球港航业奉献了“中国样本”。
智造“中国芯”
码头生产管理系统与设备调度系统犹如人的“大脑”与“小脑”,须在“一个人”的中枢控制下协调运行。但长期以来,世界上码头信息管理的惯例是上述两套系统分别由两家企业开发。因此存在底层架构、接口不统一问题,系统之间难以高效统筹。在码头建设前期,为保证进度,连钢团队与欧美某公司合作开发“第四件套”,但他们意识到:要想从根本上使码头作业流程无缝衔接,效率大幅提升,只有将码头管理系统与码头设备调度系统统一底层架构,将“大脑”与“小脑”放在一个“司令部”指挥。
因此,从2017年开始,他们着手研发自己的全码头生产控制系统,最终取代与欧美某公司合作的“第四件套”。
运用云原生智能码头管控系统,青岛港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实现3500自然箱的箱位配载。
经过40多位工程人员3年奋战,2020年10月,连钢创新团队完成了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开发并开始上线测试。经过两年的试运营,他们决定将系统正式对外推广运营,系统价格只有国外同行的四分之一。
2022年9月,新华社在北京、青岛两地双会场正式向全球发布。该系统全域自主,实现了从底层软硬件到上层应用关键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可控,支撑了大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域多场景运行管控;系统以“类人脑”进行生产指挥调度、规划决策和系统的测试运维,以独有创新技术抢占智慧港口发展制高点;实现“毫秒级”刷新响应,无感升级,生产操作、设备控制、信息处理三位一体智能管控,智能配载效率提升17倍以上,助力码头作业效率。系统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各项指标全面超越拥有30多年应用历史的欧美同类产品。经中国航海学会组织评审,认定该项目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山东港口青岛港与迪拜环球港务(中国)公司、北部湾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港口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港口科技集团签署成果推广战略合作协议,就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的推广和应用签署合作意向。这意味着青岛港已开始将重要核心技术向国内外同行业分享。
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信息技术部,副经理陈强指着电脑中A-TOS系统介绍:一个集装箱从进入码头到最后装船,共有16个关键环节和近100种不同作业状态。如果按照一天处理1万标准箱计算,会产生1600余万个作业状态,我们的新系统能够充分利用云计算的灵活性、可拓展性和弹性,实现系统资源最佳分配。现在港口的管理已到了“毫秒级”。系统不仅能实时展示生产进度、船箱信息、设备状态、潮汐变化等全生产要素,而且支持不同船舶视图的“一屏显示”和全堆场视图的“毫秒瞬开”。目前,我们已实现用0.8秒为该箱从20万个箱位中精准选位,1分钟完成从船舶到AGV车的吊装,1分钟完成3500自然箱从堆场配载定位。管理效率高出同行的十几倍!
至此,连钢团队完成了“四件套”中难度最高的创新,智造出了智慧港口建设中最核心的技术板块,让这片码头拥有了自己的“中国芯”!
被誉为“中国智慧港口推门人”的张连钢正将他们自主研发的技术向国内外同行推广,价格只是过去垄断企业四分之一,被誉为将“贵族码头”变成了“平民码头”。
站在青岛港前湾自动化码头的中控室里,张连钢笑着说:“我这个‘开杂货铺’的带着一群‘土八路’,扔掉了‘四件套’干出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他说,“前些年由于我们没有核心技术,吃够了受制于人的苦头,发誓有一天,一定要扳回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精忠报国从2013年至今,张连钢带领团队主持自动化码头项目已有九个年头。他带领团队以“舍我其谁”的气概,挑战一个又一个新高。九年来,他们一共实现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五个世界之最”:自动化程度最高,技术最先进,作业效率最快,建设周期最短,建设成本最低。
山东省港口集团整合成立后,他们以获批全国首个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单位为契机,以“自动化码头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智慧港口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为支撑,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省级重点研发计划5项,获得科学技术奖71项,获得578项专利授权,发表667篇论文论著,先后有《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设计规范》等多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通过评审并正式发布,与更多伙伴共享智慧港口创新成果;率先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氢+5G”智慧绿色生态码头,建设了全球首个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持续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记者在采访中多次接触核心团队,发现这是一群土生土长的港口人。他们非常朴实,多数人没有光鲜的第一学历,从毕业后来到这里,再未离开。他们在火热的港口一线中边干边学,锻炼出了一身硬功夫,有力地证明了“培养人才,社会是最好的大学,一线是最硬的战场”。在青岛港的人事部中,记者看到了这支团队的档案:
张连钢,男,中共党员,1960年出生,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进入青岛港工作(后面简称“入港”)。
李永翠,女,中共党员,1979年出生,黑龙江科技学院本科毕业,正高级工程师,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2001年入港。
李波,男,中共党员,1978年出生,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中专毕业,在职本科,工程师,1999年入港。
殷健,男,中共党员,1964年出生,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1987年入港。
张卫,男,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青岛第二十三中学高中毕业,在职本科,高级工程师,1988年入港。
吕向东,男,中共党员,1971年出生,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中专毕业,在职本科,高级工程师,1992年入港。
周兆君,男,中共党员,1970年出生,胶州一中高中毕业,在职本科,工程师,1989年入港。
修方强,男,中共党员,1978年出生,山东工程学院本科毕业,在职研究生,高级工程师,2001年入港。
……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这群普普通通的青岛港人,长年来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历经磨难、矢志不渝呢?
霍高原董事长在“连钢创新团队”表彰大会暨事迹报告会上这样说到:“连钢创新团队”的报国信念、奋斗情怀、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引领的必然结果,是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拼搏奋进的精彩缩影,是山东港口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张连钢介绍:我们这支团队是真正把码头当作自己家的事在干!组建之初我就和大家说:我不是来招工的,我是来招募志同道合的人给自己的家干事创业的!面对艰巨的任务、简陋的条件和不明确的未来,没有一个人退缩、打退堂鼓。
IT主管徐永宁,担负着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现场网络的建设。在建设的关键时期,他的爱人患了重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白天上班,晚上陪床,等妻子睡了再插空休息,一年多时间都是这样度过,整个人瘦了20多斤,直到妻子去世,都从没有耽误过工作;堆场组的管廷敬,在设计攻坚阶段,连续一个月顾不上回家,母亲去世,也未能赶回去见上最后一面;流程组的同事们负责的7000多个自动化流程的测试工作,这些流程需要在17套环境中并行测试,累计达到十几万次。测试群里通宵达旦地讨论问题,很多人因为怕去食堂吃饭中断了思路,就自己带饭,用微波炉热热吃了接着干。
搬来的被褥铺在地上,24小时在岗,以便随时加入测试。设备监造组的工程师在监造基地一待就是大半年,7、8月份在封闭的钢箱梁内查焊缝、检尺寸,提出了6000多条整改意见,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当记者采访即将结束时,张连钢动情地谈起了他的成长史和青岛港史。他说:1979年,我考上了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三批大学生,是国家培养了我。我们青岛港人讲“精忠报国”和“三个一代人”精神(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这让我们有一股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热土。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这么玩命地干?!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把这里当自己的家园!给自己家干事,还有什么可叨叨的?!
在码头现场,他陪着记者参观现场的基建。蹲在现场的井盖边介绍:我们从开工第一天起,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能给自己挖坑!为了不给自己挖坑,他们把自己逼到了极致!在这100万平方米的堆场上,共有565个井盖,没有一个在车辆行走路线上;现场312条传输电缆,没有一个人工接头。
……
他还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谈起了青岛港史。他说:1893年,德国人占领㬵州湾,青岛港建港;1989年,青岛港起步发展集装箱码头;1990年,交通部确定五大港口为集装箱枢纽港,青岛港未能入选,我们不甘落后,勒紧裤腰带自筹资金建码头,喊出了“世界上有多大的船,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的誓言;1995年,青岛港抓住日本神户大地震时机,跑步进京,把中远中转箱转至青岛港,由此拉开青岛成为外贸中转港的序幕;2001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800万标准箱,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2002年,青岛港实施外贸集装箱航线西移,启用前湾深水港区,吸引世界知名船公司挂靠干线大船,迈向集装箱枢纽港;2003年,青岛港签约中远太平洋码头有限公司、丹麦马士基集团和英国铁行集团组建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企业之一;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全省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加速。山东港口以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为目标,向集约化、协同化转变;2020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00万标准箱,首次超越釜山港,问鼎东北亚第一。
1983年张连钢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青岛港务局安技处,转过年,听说要建专用集装箱泊位,他主动放弃机关岗位,报名参加了青岛港第一个集装箱泊位——8号码头52泊位的建设,从此便与集装箱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为张连钢参与建设的青岛港第一个集装箱泊位——8号码头初建中的镜头。
2002年青岛港实施外贸集装箱航线西移至前湾新港区,奠定了迈向集装箱枢纽大港格局。
今日的青岛港前湾港区集装箱码头群。眼前是连钢创新团队建设的国际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对岸是2002年西移后以“振超效率”蜚声世界的传统集装箱作业码头。两个码头以不同的作业方式在不同的时代创造了世界第一的装卸效率,续写着一座中国港口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港口之林的传奇!
与张连钢的对话让记者更多地读懂了这片土地上的“张连钢”们……
山东港口青岛港的发展史,“张连钢”们的奋斗史,不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毅前行的缩影吗?在这个奋斗的历程中,张连钢既是参与者,又是见证者。正是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让这群信奉“信念 感情 珍惜 奉献”的青岛港人和这片码头融成了血肉相连的整体。
如今,中华民族正以更大的自信走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让我们向“张连钢”们致敬,祝愿中华民族在百年复兴的征程中,涌现出更多的“张连钢”们。致敬他们身体力行伟大建党精神,用理想、信念和实干照亮着一个民族前进的征程!!
(注:本组报道历时3年积累,特别感谢在素材积累过程中做出贡献的山东港口集团、连钢创新团队相关工作人员。)
来源:青岛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