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崔洪芝、乔方利荣获市科技最高奖 2021年度市科技奖揭晓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12-09 19:35

12月8日日上午,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礼堂召开,对获得2021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全市共有120个项目(人选)获奖,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海洋装备材料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崔洪芝教授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荣获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另外,还有115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3人获国际合作奖。

纵观今年的获奖项目,奖项设置更加彰显地方特色。更加注重突出特色产业优势和科研优势,面向青岛重点产业领域,面向科技创新实际,在科技进步奖中首设颠覆性技术探索类、海洋产业创新类、智造创新类等项目类别,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奖项。2021年度奖项评选进一步提高奖励质量,将奖励数量控制在120项以内,较上年度奖励数量压减23%,同时取消三等奖,力争选出真正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牵头完成的“高性能固态锂电池材料、技术及系统应用”项目,针对现有液态锂电池存在的安全性差、能量密度低、寿命短等瓶颈,部署了下一代动力固态锂电池技术,为“奋斗者”号与“沧海”号在万米海底开展联合作业提供了能源保障,获科技进步奖(颠覆性技术探索类)一等奖。

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与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联合开发的刺参“参优1号”育繁推技术体系,突破了刺参繁殖的精准调控关键技术,成果覆盖面广、普及率高,直接效益超6亿元,获科技进步奖(海洋产业创新类)一等奖。

企业和重点产业获奖成果突出。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项目共89项,占比达77.4%,较2020年度上升20个百分点,其中82%是高新技术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在产业上,与青岛聚力发展的智能家电、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精密仪器仪表等24条重点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获奖项目占比超过80%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研发的商用车全系列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攻克了商用车变速箱电控“卡脖子”技术,已成功应用到解放全系列牵引、载货、自卸车型,累计装车超万辆,创造产品价值超32亿。

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突破了调制域矢量网络参数测试关键技术,研制出调制域矢量网络分析仪产品,实现正弦波信号、脉冲调制信号、数据域调制信号和复杂调制信号激励下网络参数多功能综合测试,产品打破国外垄断,近三年内销售收入超6.8亿元。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获奖项目中,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共55项,占比达47.8%,较去年增长5个百分点。一批通过协作创新,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较强行业竞争力的成果获得奖励,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联合青岛海研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杰瑞工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发的海洋大数据智能感知与协同计算关键技术,突破了海洋大数据高分辨率智能感知、海洋大数据智能协同组网传输和海洋大数据智能边缘融合计算三大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了面向复杂海洋环境多领域大数据的智能感知与协同计算方法、技术体系及系列装备产品,用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精密测量项目,实现了4000米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精确取样,近三年累计经济收入3.65亿元。

青岛科技大学与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等协同攻关,破解了业界高性能阻尼弹性体产品制造技术难题,开发出兼具高阻尼、宽温域、耐析出、抗压变和优异加工性能的高性能阻尼弹性体材料,性能超过了德国、日本的同类产品,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8.7亿元,新增利税6.21亿元。

社会民生效益更加显著。市科学技术奖坚定“科技为民”的价值追求,不断释放科技红利,积极助力青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民健康等与民生息息相关领域发展,以丰硕的科技成果报效国家、服务人民,造福千家万户。2021年度市科学技术奖中有一大批项目与民生息息相关,在青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人民健康等领域体现“科技改变生活”。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合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威高手术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针对国外手术机器人系统技术垄断带来的“卡脖子”难题,建立了基于多种网络通信技术的远程手术诊疗体系,解决了制约远程手术发展的网络通信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推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覆盖。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 记者 薛飞 耿婷婷)

相关阅读